栲栳島社區

栲栳島社區

位於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2公里的半島上的一個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栲栳島社區
  • 下轄地區:八家莊、三家溝、南石屋
  • 地理位置: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2公里的半島上的一個村落
  • 人口:840人
地理位置,栲栳島村介紹,周邊環境,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栲栳島社區居委會。
栲栳島村位於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2公里的半島上,東臨登瀛灣,西隔山與沙子口灣相望,南與大小福島對峙,北靠層層山巒,方圓約2平方公里。村下有一沙灘稱南浦圈,地理位置獨特,占盡山海風光。據這裡的老人們講,古時候該村所在的半島上生有許多栲栳樹,且半島地形如栲栳(一種由柳條編成的容器,形狀如斗),故人們稱其為栲栳島,村名亦叫栲栳島。

栲栳島村介紹

該村有八家莊、三家溝、南石屋、前歧、西崖坡等多個自然村組成。八家莊、三家溝皆因早年先民居住戶數而取名。南石屋在八家莊南百米處,因門前有一巨石傾斜而形成一個石窟,起名南石屋。前歧在南石屋前方,需翻越一道山樑,居住著幾戶朱姓、王姓人家。西崖坡是距村委會以東1公里處的一個山坳小村,居住著從20世紀初由大河東村遷來的姜姓人家,因居住地西面山坡陡峭如崖,故稱西崖坡。
栲栳島村現有居民322戶,840人,是一個多姓氏村莊,其中以王姓人家居多,約占全村總人口的60%。王氏九世祖於清朝道光年間從登瀛村遷來,距今已九輩了,是遷來最早的居民。其次是段姓,約占全村總人口的30%,是其十四世祖於清朝光緒年間從段家埠遷來的。朱姓由小河東村遷來,還有石、袁等姓氏。該村先祖遷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栲栳島村十分重視居民的福利事業,近幾年組織居民積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會養老保險,解除了居民的後顧之憂。該村注重村莊建設,為改善居住環境,將街道全部用水泥鋪設;居民們新蓋或翻新的房屋沿著地勢的起伏而錯落有致;路邊和庭院中綠樹搖曳、花香襲人、環境優美,令人心曠神怡
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2003年12月份檔案,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

周邊環境

栲栳島東北山前原來有一座佛寺,史稱“十佛寺”,當地人俗稱其為“潮海院”。相傳東晉高僧法顯西行取經,在義熙八年(公元412年)隨商船沿海道經耶婆提國(今印尼爪哇)返回牢山(嶗山),就是在這裡登入的,其演經說法影響極大。“十佛寺”到唐代中葉重修,距海邊百米左右。寺院山門前有一碩大荷花池,東西長20餘米,寬10餘米。在通往寺廟山門的曲徑兩側,有6棵古銀杏樹。山門兩邊各一彩塑鬥神,高達二三米。寺正殿三間,內供十佛,大堂東壁上書有“十佛寺”字樣。庭院兩側有東西廊房,東廊房為寺主持居所,西廊房設“娘娘祠”。早年間,每年正月十六日,在栲栳島村下的海邊處都有一天廟會。香客們去十佛寺的娘娘祠里誠求子嗣,祈求平安;十里八鄉許多人都去趕廟會,小販們擺攤出售鞭炮、燈籠,還有雜耍、小吃,有的還踩高蹺、扭秧歌,十分熱鬧。
在栲栳島南海邊有一個趕海的好去處,名曰“蛤蟆腚”,因海邊有一塊形狀蛤蟆腚的石頭而得名。此處可以採集到各種海螺、海蠣子、紫菜、海菜等。此海域是一個黃魚圈,每到秋季在這裡可以釣到上好的黃魚。登瀛灣人工漁港碼頭位於栲栳島以東至大頂山,清代(1862年~1874年)曾設兵守防,各地大型漁船可進港避風。
該村開始走“非農業”化發展的路子,先後成立6個建築工程隊,籌建了油漆廠、玻璃廠等企業,全村經濟收入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該村經濟總收入1.8億元,人均收入6136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