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湘江新城

株洲湘江新城

隨著長株潭湘江建設和株洲南下戰略的逐步推進,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湘江新城作為新時期株洲湘江開發和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2011年4月,株洲市規劃局和株洲市交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委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和株洲市規劃設計院聯合編制湘江新城規劃。

2011年8月6日,市規劃局對該規劃組織了專家評審。9月7日,株洲市城鄉規劃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該規劃並在株洲市規劃局網站和株洲市規劃展覽館予以公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株洲湘江新城
  • 位於:株洲主城區南部
  • 總面積:36平方公里
  • 南至:長株潭南環高速公路
基本情況,規劃重點,規劃結構,綜合交通,城市設計,湘江新城,

基本情況

湘江新城位於株洲主城區南部,湘江上游以西。規劃範圍北至西站南路,南至長株潭南環高速公路,東至湘江,西至武廣高鐵,總面積36平方公里。
規劃範圍共涉及群豐鎮的響塘村、白蓮村、合花村、旗雲村、高台嶺村、新文村、長嶺村、妙泉村、湘雲村、栗山村、江璜村、新塘村,馬家河鎮的淺塘村、雷打石鎮的勝塘村等16個村的用地。2010年,規劃範圍內總人口約1.14萬,現狀城鎮建設用地1.4平方公里。

規劃重點

1、落實株洲市“一體三極”中“南下”發展戰略,銜接在編的《株洲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2011年修改)改成對湘江新城的發展要求。
2、借鑑國內外新城建設經驗,充分研究湘江新城發展的核心資源和動力機遇,在此基礎上明確湘江新城的發展定位、產業體系、空間布局模式等,協調湘江新城與周邊地區的關係。
3、合理配置用地資源,明確產業、居住、公共服務、綠地等各項用地布局,構築系統完善、保障有力的綜合交通和基礎設施系統,形成生態、宜居、宜業的新城。

規劃結構

充分考慮新城發展定位和山水資源條件的結合,規劃提出三大空間設計主題,分別是依水營造慢生活方式,打造“樂水慢城”;傍山營造隱生活方式,打造“樂山隱城”;依託丘陵地形建設科技新城,打造“樂業智城”。
在空間設計主題的指導下,規劃形成“一心兩片,兩帶多廊”的城市空間結構。
1、一心
指湘江新城服務核心,依託滄水湖形成湘江新城的生態景觀核心和公共服務中心。
2、兩片
指宜居生活片和創新產業片。其中宜居生活片依託湘江濱江發展居住功能,完善服務配套設施,打造高品質生活環境。創新產業片依託山前丘陵地區打造湘江新城的產業發展空間,重點發展創新型產業。
3、兩帶
兩帶指湘江風光帶和生態共享帶。其中湘江風光帶,結合湘江生態景觀資源,塑造濱水景觀,打造聯繫株洲市區、南北貫通的湘江風光帶,突出沿江功能的公共性。生態共享帶,依託丘陵地形和生態資源,在宜居生活片和創新產業片之間形成一條南北向貫通的生態廊帶,布局低強度的研發、居住等功能。
4、多廊
規劃形成聯繫湘江和山前丘陵的多條東西向生態走廊。
5
用地布局:規劃湘江新城城市建設用地為20.2平方公里。
(1)居住用地布局
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遵循產城融合的發展原則,導入就業人口和居住人口。規劃本地居住人口為20-25萬人,規劃就業人口15萬人。
(2)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布局
規劃形成兩級公共服務設施中心,分別是社區服務中心和鄰里服務中心。規劃按服務半徑1000米布局4個社區中心。按服務半徑500米布局7個鄰里中心。
規劃依據國家和株洲有關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標準,配置中、國小設施,設施布局可與社區中心、社區綠地結合布置,鼓勵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居民開放。本次規劃在現狀中國小基礎上,共設高中2處,完中2所,國中3所,國小7座。
(3)2.5產業布局
研發創新產業:規劃在中央科技公園兩側布局研發孵化產業用地,集中布局孵化研發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留學生創業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科技服務中心等項目。同時規劃在生態共享帶內布局研發和居住服務區。
服務外包產業:規劃在湘江新城西南部,隱城大道兩側,智慧大道以西地區布局服務外包產業基地。
核心製造產業:規劃在西部山前丘陵地區布局核心製造產業,以汽車核心零部件製造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為主。
(4)綠地
規劃綠地318.4公頃,其中公共綠地261.3公頃。人均綠地面積為15.9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13.1平方米。
(5)規劃形成“兩縱兩橫八節點”的綠地布局結構,兩縱指南北向的綠廊空間,分別為濱江慢行綠廊和丘陵生態綠廊;兩橫指東西向聯繫山前丘陵和湘江的綠脈,分別為城北森林公園—中央科技公園—滄水湖公園綠脈,中部森林公園—水語公園綠脈;八節點指依託城市公園打造的8個綠化節點。
(6)規劃提出將湘江新城建設成為“生態、宜居、宜業的湘江科技新城”。規劃形成以湘江、湖港、丘陵為核心的生態系統、以“水慢生活”和“山隱生活”為主題的生活方式、以創新型產業和消費型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實現新城開發與生態建設和諧共生、生活與生產協調發展,將湘江新城打造成為株洲新一輪湘江建設的亮點和抓手。

綜合交通

1、對外交通規劃
規劃湘江大道(湘江新城段為快速路)、長株潭南環高速公路、湘株醴城際鐵路等主要對外交通設施,預留城際鐵路通道,在樂水大道東側設定城際軌道站點。
2、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規劃形成“六橫六縱”的骨幹路網系統。
六橫:從北至南分別為西站南路、健康大道、創新大道、慢城大道、科技大道和隱城大道。其中慢城大道、隱城大道為結構性主幹路,作為主要的對外聯繫通道,承擔聯繫東部楓溪生態城和西部太高園區的作用。
六縱:從西至東分別為樂業大道、智慧大道、樂山大道、湘江大道、樂水大道、濱江大道。其中,湘江大道為快速路,北接南二環,南至朱亭鎮接S211省道。智慧大道為結構性主幹路,聯繫武廣新城和南部雷打石鎮。
3、公共運輸規劃
公交系統包括常規公交體系和旅遊公交系統。(1)常規公交體系:常規公交體系由幹線巴士和支線巴士組成。加強新城與市區方向的聯繫,重點建設縱向的公交廊道,沿城市幹道布設幹線巴士,聯繫湘江新城與市區,線路長度控制在10公里~12公里左右,站間距控制在500米~800米。與楓溪生態城、太高園區的公交聯繫主要由支線巴士承擔,線路長度控制在6公里~8公里,站間距控制在400米~500米。
(2)旅遊公交系統
沿濱江大道設定旅遊公交線路,聯繫旅遊集散中心、城際站、湘水濕地等重要節點。加強旅遊公交系統與市區和湘江八鎮的聯繫。
4、水上巴士交通規劃
規劃利用湘江、湖、港三個層次的水資源組織水上巴士交通系統。
(1)水上碼頭和水上巴士站點
規劃三個水上碼頭,分別為湘江水上碼頭、滄水湖水上碼頭和湘水濕地水上碼頭。結合湘江水上碼頭布局株洲水上遊客集散中心。同時結合對外交通節點、城市活動節點設定水上巴士站點。
(2)水上巴士交通線路
規劃設計兩條水上巴士交通線路,其中新城內部水上線路起止點為滄水湖水上碼頭和湘水濕地水上碼頭,沿線經站前商務區、水社區、水社區中心、休閒度假區、湘水濕地服務中心;湘江水上線路以湘江水上碼頭為起點,向北聯繫株洲市區,向南聯繫湘江八鎮。
5、慢行交通規劃
規劃形成“慢行通廊+慢行區域”所組成的點、線、面相結合、有機串聯、主次結合的慢行交通系統。慢行主通廊沿湘江設定,突出濱江慢行系統的休閒性和景觀性。慢行次廊道結合綠化、廣場、街道等設定,強調與慢行主通廊的連結。慢行區域是富有城市活力的慢行空間,規劃3個重點慢行區域。

城市設計

湘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理念為“湘江水城、樂智山居”。東部濱江地區以水為主題,打造由滄水湖、湘水濕地、生活河港構成的水系統,構建水上巴士線路,體驗水城生活;西部丘陵地區以山為主題,建設以生態保育功能為主、兼顧休閒遊憩功能的森林公園和郊野公園,合理開發山灣、台地,打造產業、居住組團。
2、核心區城市設計
核心區城市設計採用“望湘、營水、聚湖、引綠”的設計理念,打造湘江風光帶、滄水湖、中央科技公園和生活河港。圍繞“江、湖、山、港”景觀要素,布局商業辦公、創新研發、文化娛樂、遊憩休閒、生活居住等功能。

湘江新城

記者劉小波、皮昕煒
湘江,湖南最大河流,起源於廣西東北部海洋山,在湖南永州瀟水匯合,始稱湘江,流經永州、衡陽、株洲、湘潭、長沙,至湘陰縣入洞庭湖後歸長江。全長817公里,流域面積92,300平方公里。湘江上游水急灘多,中下游水量豐富,自衡山以下始水流平穩。湘江行至株洲段,從建寧大橋處迂迴向西,形成一個環形大江灣,將株洲天元區擁抱其中。
城市向南的序曲
由此,株洲在湘江的哺育中,經歷了60年的城市成長。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株洲一直都在湘江一側發展。當天元區和國家級高新區落子湘江西岸後,株洲開始實施跨江戰略,上演了“一江兩岸”的現代江濱都市傳奇。
在湖南省提出長株潭要打造“東方萊茵河”的計畫後,株洲啟動了湘江風光帶的大手筆建設。2011年,如詩如畫的風光帶以大家閨秀之態,迎來市民和遊人如織。這一年,更為宏大的湘江新城藍圖同時繪就。株洲向南的沿江戰略奏響了偉大的序曲。
在株洲城市空間格局的發展戰略中,向北與長沙湘潭融城,向南輻射南四縣。其核心路線就是沿著湘江兩頭髮展。當北部的發展進入實施階段後,清水塘和雲龍示範區都開始了大規模改造與建設。接下來,南部如何呼應,成為世人十分期待的焦點。
與東部新城和高新區“現代工業文明”的特徵不同,湘江新城更多利用水優山美的生態環境,在發展生態居住功能的同時,利用毗鄰武廣高鐵與株洲市域門戶的區位,承擔著株洲市域功能服務核心的作用,並將依託高新區的產業基礎,發展商務休閒、科研創新、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與大雲龍新城功能互補,遙相呼應。
“湘江新城不僅是株洲城市空間布局的南北呼應,還是建城理念的更新,更是產業經濟輻射南部的前沿。我們在地圖上去看,在其上游,還有一江八鎮沿著湘江兩岸一路綿延,從市區的雷打石鎮到株洲縣的朱亭鎮、淦田鎮,長度達50餘公里,成為未來株洲新一輪湘江沿江建設的亮點,也是株洲南下發展戰略的核心動力區,更是株洲探索城鄉統籌和實施旅遊升溫戰略的重要載體。”市規劃局負責人作了如此點評。
隱山慢水的城韻
湘江新城,北至車站南路、東至湘江,南至長株潭南環線,西至武廣新城,規劃面積約36平方公里。這是一片安寧悠閒的土地。山水相映,地勢平坦,內部多水。她擁有長達8公里未開發的湘江岸線,更適宜於城市建設。
“我們將突破傳統的城建利用湘江的思路,探索濱水空間與城市公共服務中心互動的全新岸線利用方式。”規劃局負責人介紹了湘江新城的規劃理念:“今後,湘江新城將是株洲的和諧生態之城,品質生活之城,創新生產之城。”這是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是打造高品質城市發展環境的城市文化要求,是創新產業的要求。
湘江似玉,青山如黛,港灣如星。擁有優美的湘江岸線,良好的山水環境,便利的用地條件,在此基礎上,打造一個“生態、宜居、宜業的湘江科技新城”,就成為一種自然的願景。“形成湘江、湖港、丘陵為核心的生態系統;水慢生活和山隱生活的生活方式,2.5科技型產業和消費型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從而構建高品質新城”,這是未來株洲城市生活方式的新轉變。在城市形象上,她是“湘江水城,樂智山居”。
“隱山慢水”的“慢”不是懶惰、不是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一種平衡的生活,只有習慣“慢生活”才能夠快速準確找到定位,而不會迷失自己,要慢下來,是因為“快”讓人錯失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在這裡“隱”不是厭倦、不是藏匿不出、不是漠不關心,而是一種和諧、寧靜、溫馨的生活態勢。它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態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湘江新城更將樂水慢城、樂山隱城、樂業智城作為規劃設計主題。相較於擁擠的人流、喧囂的城市、千篇一律的鋼筋水泥,湘江新城為我們勾勒了一座與山水相融、與天地合德、與四時合序的天趣靈境,在株洲之南,給世人展開了一幅隱山慢水的湖韻長卷。
樂水慢城依託湘江大道以東,以及湘江以西和慢城大道以北的地區展開,加強湘江景觀功能價值的縱深滲透,實現湘江與城市建設的互動,打造與湘江連為一體,由湖、濕地、河港構成的新城內部水系統。同時建設將滄水湖、湘水濕地相連的河港,依託自由靈動的水系統組織居住功能,形成若干水社區,與水相伴打造株洲宜居新天地。
樂山隱城兼容居住服務與高新產業的功能,依託湘江大道以西、智慧大道以東的地區展開,通過強化幹路、弱化次路、增加盡端支路的策略,讓整個城市遠離嘈雜的生活。同時將“山坡林地,適當後退”與“灣底建設,山坡環繞”相結合,建設隱林社區,讓居民體驗全新的隱生活。更通過建設森林公園、山水間綠色長廊,加強山體與濱江平原的景觀聯繫,營造綠色生態格局。
依託智慧大道以東展開的樂業智城,更將利用其優美的景觀環境,全力打造高端形象,重點發展研發創新、服務外包、核心製造等產業,引導全國乃至全球高端產業、高端人才、高端服務的聚集,銜接北部高新區、西部太高園區,通過多元化的產業空間,與太高園區共同打造湘江科技城,實現產業和居住同步發展的樂業新局面。
宜居宜業的樂土
依山傍水的湘江新城,在空間上將形成“一心、兩片、兩帶、多廊”的結構,通過環滄水湖布置的行政、文化、體育、商業、辦公等功能區域打造的公共服務核心,將宜居生活片與創新產業片結合在一起,並將湘江風光帶融入其中,形成濱水景觀的旅遊文化。更在宜居生活片和創新產業片之間,利用地形與自然資源形成一條南北貫通的生態廊帶,承擔著研發、居住的功能。多廊是指在規劃區域內,結合山體和用地布局形成的橫向聯繫湘江和西側山體的多條生態走廊。
在配套上,將規劃建設2所高中,3所國中,7所國小。一個綜合性醫院,一個婦幼保健院,一個市級休閒體育中心,一個市級專業體育場館有機分布於新城內,新城社區中更設有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醫療服務中心等文化醫療設施以及社區級體育設施。
在交通方面,對外,湘江新城毗鄰株洲武廣高鐵站即株洲西站,城際鐵路從規劃區域內經過並設有城際軌道站點;對內,規劃了利用湘江、湖、港等水資源的特色水上巴士線路,更打造了以“慢行通廊+慢行區域”所組成的分級慢行交通系統與安寧街區,突出慢、隱的生活態勢。
這個依山而建、臨水而設的城市新城,將通過三縱(生態共享軸、城市生活軸、濱水活力軸)三橫(北部水景生活軸、中部山水景觀軸、南部生態郊野軸)的景觀軸線與通廊構建宜居宜業全新的生態片區。
“未來,這裡完全可以建設一個水上主題旅遊項目,與雲龍的陸上旅遊項目華強相呼應,構建株洲城區旅遊產業的主框架。還有諸如文化創意、健康休閒、商業娛樂、生態休閒等產業,都是宜居城市的品質體現。至於2.5產業,是指介於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的中間產業,它有服務、貿易、結算等三產業的職能,又有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和物流服務的職能。這種產業,對於天元區和高新區來說,是一種結合,更是提升和補益。”規劃局專家如此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