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出自佛教經典《地藏經》。在這一品中,地藏菩薩世尊請問閻浮提眾生布施功德的輕重,世尊針對這一問題作了回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 作品出處:《地藏經》
  • 文學體裁:散文
  • 翻譯:實叉難陀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譯者簡介,

作品原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1)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諭。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2)具足,何況衣食受用。”“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3)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4)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複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5),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嘆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嘆,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6)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滴。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作品注釋

(1)校量:校量又曰較量,較校雖通而以校為本。比量物之多少曰校量。又,校量嘆,欲讚嘆某種功德,先假舉一大功德,使知其份量,而後以之況知其他功德之更大也。天台嘉祥謂之格量嘆,慈恩謂之校量嘆。《法華經·隨喜功德品》所明者,其一例也。《金剛經》中多次以七寶、大千世界、微塵等以明誦經、講經功德,此其又一例也。
(2)七寶:七種珍寶,一般指金;銀;琉璃,又作瑠璃、毗琉璃、吠琉璃等,屬青玉類;玻璃,意譯作水晶,指赤、白等之水晶;硨磲,指大蛤或白珊瑚之類;赤珠,又稱赤真珠;瑪瑙,深綠色之玉,但異於後世所稱之瑪瑙。
(3)回向:梵文Parinama,又作轉向、施向,即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迴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
(4)轉輪王:梵文Cakravarti—raja,亦稱輪王,掌管四洲之王,感得輪寶,飛行空中,降伏四方。轉輪王有金、銀、銅、鐵四王,金輪王統掌四洲,銀輪王掌東、西、南三大洲,銅輪王掌東、南二洲,鐵輪王掌南贍部洲,即閻浮提洲。
(5)淨居天: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居的境地。此中又分五種: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合為五淨居天。 淨居天主:色界四禪天,證不還果之聖者所居之天。有五處:無煩天,無一切煩雜處;無熱天,無一切熱惱處;善現天,能現種種勝法處;善見天,能見種種勝法處;色究竟天,色界天最勝處也。《俱舍頌·疏世品》云:“此五名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淨居天。”
(6)檀越:梵文Danapati,施主之意,這裡指發心布施的人。檀越:梵語陀那缽底,譯作施主。“越”為施之功德,謂已越貧窮海之義也。《寄歸傳》云:“梵雲陀那缽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缽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度貧窮。”

作品譯文

這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蒙佛的威神之力,從座位起身,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對佛說:“世尊,我觀這六道里的眾生,衡量比較他們布施的功德,有輕有重,大不相同。有的是一生受福報,有的是十生受福報,還有的百生、千生都受大福報的,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唯願請世尊為我講說。”佛告訴地藏菩薩說:“我今天在忉利天宮,法會中的一切大眾之前,說一下閻浮提世界中衡量布施功德的輕重區別,你仔細用心傾聽,我來為你分別解說。”地藏菩薩回答說:“我正對此事有所疑惑,很願意聽世尊解說。”佛告訴地藏菩薩說:“在南閻浮提世界中,若有國王、宰相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碰到那些最低賤、最貧窮的人,以及駝背肢殘、耳聾眼瞎、啞巴痴呆等肢體殘缺、六根不具的殘疾人。倘若能抱著慈悲心,屈尊就卑,平易近人,親自到各個地方布施救濟窮人,或讓手下人去布施的時候,也要叫他們含笑寬慰貧窮的人。那么這些國王、貴族等所獲得的福利,就相當於供養百倍於恆河沙數那么多佛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國王等,對於那些最貧賤、最可憐的人,能發起慈悲的關愛之心,所以能夠得到如此之大的福報。在千百個轉世過程中,常常可以得到充足的七寶,更何況普通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享用了。”“另外,地藏,倘若在未來世,有國王、大臣、長者、剎利及修淨行的婆羅門等,見到佛的塔寺、形象,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等聖者的形象,能親自操持種種布施供養,那么,這些國王等人可以在三大劫的長時間裡得生為帝釋之身,享受種種微妙的快樂。如果能夠進一步將此布施的功德福利回向給法界全體眾生,那么這些國王等在十劫中可以得大梵天王之身,享受大梵天王的福報。”“還有,地藏,倘若在未來世,有國王、大臣、長者、剎利及婆羅門等,遇到已經涅槃的過去佛的塔廟,或遺留下來的經像,由於年代久遠,毀壞破落,能夠用心去修補。這些國王等人,或是親自操辦,或是勸人操辦,勸一人、兩人甚至成百上千等人大家共同布施結緣。那么這些國王等人,在今後的百千生中常可以得生為轉輪王身,一同布施的其他人,在今後的百千生中常可以得生為小國王身。如果更能在塔廟前發回向心,那么這些國王及共同布施的人,終將成就佛道。因為這種布施供養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還有,地藏,倘若在未來世,有國王、大臣、長者、剎利及婆羅門等,見到那些年老生病或是正在生產的婦女,若能在一念之間發大慈悲心,布施醫藥、飲食、床具等,使他們得到安樂。這種福德是最不可思議的。在一百大劫之中,常常成為淨居天主;在二百大劫之中,常常成為六欲天的天主,最終必定成佛,永不墮入惡道。乃至在今後的百千生中,永遠聽不到受苦的聲音,更不用說親自受苦了。”“還有,地藏,倘若在未來世,有國王、大臣、長者、剎利及婆羅門等,能夠做以上種種的布施,所獲得的福德真是無量無邊。若能進一步把這些功德回向給法界眾生,不問功德多少,最終必定成佛,更不用說帝釋天王、大梵天王、轉輪聖王一類的福報了。因此,地藏,你應當廣泛地向一切眾生傳達這其中的道理,廣泛地勸說一切眾生學者這么做。”“還有,地藏,在未來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中種很少一點善根,即使如同汗毛、灰塵一樣微不足道,他們所受的福報將大得無法形容。”觀菩提樹“另外,地藏,在未來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到佛的形象、菩薩的形象、辟支佛的形象,乃至轉輪王的形象,能夠布施供養,即可得無量的福德,常可在人間天上享受最美妙的安樂。若能夠將此功德回向給法界眾生,那這人的福德就多得無法言喻了。”“另外,地藏,在未來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到大乘經典,或是聽到一個偈、一句經,能發殷切尊重心,讚嘆恭敬,布施供養,此人獲得的果報,大到無量無邊。如果能夠將此功德回向給法界眾生,那這人的福德也是多得無法言喻了。”“另外,地藏,在未來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到佛的塔寺、大乘經典。若是新的,便布施供養,瞻禮讚嘆,恭敬合掌;若是舊的或是已經損壞的,便發心去修補打理,或是獨自一個人發心,或是勸許多人共同發心,跟著一同布施的人,在三十生中,常常做小國王;而那位領頭髮心布施的人,在三十生中常常做轉輪聖王,並以種種善法、善政去教導、教化這些小國王們。”“最後,地藏,在未來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中所種的善根,或是布施供養,或是修補塔寺,或是裝理經典,小到哪怕像一根汗毛、一粒灰塵那樣微不足道的一點善事。只要能回向法界,那么這人的功德,在百千生中都會受到人天最美妙的快樂。倘若單是回向給自己的親人或自身受用,那所得的福報只有三生受樂而已。若是能夠回向給法界眾生,那功德果報將千萬倍於自身受用,真可以用‘舍一得萬’來形容。地藏,布施因緣的來龍去脈和功德果報的輕重比較就是這樣。”

作品評析

“校量”,就是比較,來比量一下。“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什麼叫財施呢?財施有內財和外財。內財是身心性命;外財就是一切的金銀財寶,即是屬於身外的財產,都能布施。大的來說是國家,能把自己國家的財產都布施給其他人,自己不做國王,請其他人做。好像釋迦牟尼佛,他就是有國王的地位,卻讓給其他人,這是以整個國家的財產來布施。妻子,也布施給人,也不要了。
人最放不下的事,第一是財,財能布施給人,這是打破財的慳貪。第二是色,色也不容易布施。但是不容易的事情,修行者能做得到,那就是修行者有一種真心,所以有真正修道的人,為求法,把自己的妻子也布施給人。但是布施要真正為求法而布施,不是說把這一個妻子布施給人,然後再找一個比這個更美麗一點的,那個不算!而且這也等於沒有布施一樣,因為討厭舊的,想要換一個新的,這談不到布施,只可以說是貪而無厭,是一種慾念,不知足。以前講經,講到布施妻子的問題時,有一個做妻子的,要把丈夫布施出去,可是找不著受主,所以也就沒有法子布施。“財施”,自己外面的財可以布施,裡面的財也可以布施,把自己頭目腦髓,皮血肉筋骨都可以布施出去。
“法施”,就是學會佛法,不要“懷其寶而迷其邦”。怎么叫懷其寶而迷其邦呢?就是拿著一個能救人生命的寶貝,甚至於好像如意珠,在這個如意珠里,可以要種種的金銀珠寶也可以,種種的飲食也可以,什麼都可以。有這個如意珠,甚至於一國裡面有災荒困苦,也都可以解決,但是不用它,而在這個國家裡面,瞬著這些人都餓死了,也不管、也不救,所以這叫“懷其寶而迷其邦”。也就是懂得說法,而不說法,吝法。不給別人講法,講了,聽到佛法的人都明白了佛法,也變成和自己一樣。自己明白佛法,別人不明白佛法,自己就比別人高,有這種思想,這就是懷寶迷邦。所以要隨時隨地給人說法,叫一切眾生聞法修行,返迷歸覺,離苦得樂。因為令他人聽見佛法,他就明白了,明白就不再作糊塗事了,就離了苦。而“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要是以法供養人,這功德是最大的。
“無畏施”,是人有什麼災難,飛災橫禍,有一種恐懼的事情,給他說幾句好話,安慰他,令他不生恐懼心,這叫無畏施。
“功德”,布施這種功德的因緣。
這第十品這個助緣就是要布施功德。修行者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布施就能成佛。所謂較量就是比較。這個六度萬行歸納起來有六度,為什麼不叫修六度,只叫修布施呢?因為布施就包括六度。布施能攝六度法門。《彌勒般若偈》云:‘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彌勒菩薩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偈頌上,金剛經上就是叫我們要修布施。梵語‘檀那’華言布施,也就是布施度;有三種:叫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就是偈頌上第二句。資生施就是財施,因為財物可以資養生命,或叫財布施。無畏施與法布施解釋第二句。此中一二三就是三種布施攝六度。也就是財布施攝布施一個度。無畏施攝持戒與忍辱兩個度。法施就攝精進、禪定、般若翻成智慧等三個度。這就是由布施開成三個布施,再由三個布施攝六度的解釋。這叫做修行安住之法。不但金剛經叫修行者行布施。這地藏經也叫修行者行布施,怎么行呢?就是財布施,有多少錢,就隨力隨分,隨你心力財力去行。無畏施,這裡講持戒忍辱,就是看見眾生有災難,隨力去救拔,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不能不去救。法布施,講經說法,修行者懂多少就講多少,其他的經不會講,修行者就學講地藏經,不一定要從頭講到尾,修行者講一品甚至於講一段乃至於只講一個偈頌都可以,這就叫法布施。這就是修行綱要,也就是修行人安住之法。
修萬種的功德,以布施為第一,布施是救度眾生的出發點,是成佛惟一的資助。總之有大功德就是了,還何必再校量呢?因布施也有三種分別:一是用財布施;二是用法布施;三是用無畏的事理去布施;所以就要分別校量了。施財,只得到享天福的報應;施法,法有世法、出世法二種,也有深淺;施無畏,有事無畏、理無畏二種,也分深淺的。但是無論你做那一種,倘若不將所有布施的功德,去回向法界眾生,這功德都是小的了。而且做了布施,不能將這功德牽緣在心裡,要這樣想,這本來是修行者應該要做的事情,福報不福報,都不希望的,這就是畢竟可以成佛了。
在這一品中,地藏菩薩向世尊請問閻浮提眾生布施功德的輕重,世尊為之作答。對位高尊貴之人來說,若能下心含笑,發大慈心,親手布施貧窮殘疾之人,所獲福利,如同布施諸佛功德之利。而無論貴族還是貧民,若能於佛法中做一點善事,如修補塔廟經像,布施供養三寶等,獲大果報,常在人天,受勝妙樂。世尊特彆強調,所做功德若僅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若能回向法界,則其福無量無邊,不可為喻。校量:又曰較量,即比較、衡量物之多少的意思。

出處簡介

地藏經》,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
地藏經地藏經

譯者簡介

實叉難陀(Siksananda 652年-710年)唐代僧人。佛經翻譯家。又譯施乞叉難陀,意譯學喜。于闐(今新疆和田)人。通大小乘和外學。據《宋高僧傳》卷二載,他共譯經19部107卷。最主要的是《華嚴經》和《大乘入楞伽經》,武則天均撰有序文。此外還譯有《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普賢菩薩所說經》、《文殊師利授記經》、《十善業道經》、《右繞佛塔功德經》、《大乘四法經》、《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咒經》、《摩訶般若隨心經》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