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辦工廠、農場

校辦工廠、農場,由各級學校舉辦的,便於學生從事就業準備和進行生產勞動技術教育的工廠或農場。既培養人,又出產品,這是校辦工廠、農場與社會企業的根本區別,也是校辦工廠、農場的主要任務。中國把辦好這種工廠、農場,看作是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實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途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校辦工廠、農場
  • 釋義:各級學校舉辦的便於學生從事就業準備和進行生產勞動技術教育的工廠或農場
歷史沿革,管理原則,

歷史沿革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的大、中、國小都進行生產勞動,如開荒種地、開闢農場;組織縫紉、紡線、燒炭、打鐵、木工、化工等組,建立許多小生產車間,全面實行勤工儉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過程中,部分學校創辦了教學生產實習工廠,建立了實驗園地。
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提出:“學校辦工廠和農場……學生可以在學校自辦的工廠和農場中勞動。”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全國各地校辦工廠、農場迅速發展起來。“文化大革命”中,校辦工廠、農場遭到嚴重破壞。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校辦工廠、農場重新走上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正確軌道。校辦工廠、農場實行獨立經濟核算,講求經濟效果,同時遵循教育規律,根據大、中、國小工作條例和教學計畫安排學生學工、學農勞動和生產實習。高等學校校辦工廠結合教學、科研,發揮學校的科學技術優勢,試製、生產了一批技術性能良好的產品,包括科研設備、教學儀器、儀表、機電、化工及計算系統等,其中部分已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稀缺項目的空白,對國民經濟建設有重要意義。校辦農場組織學生科學種田,培育良種,改良土壤,改革耕作技術等,為農村提供各種作物良種和科學管理的經驗,對農業生產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校辦工廠、農場的經濟收益,部分地補充國家所撥教育經費的不足,改善了辦學條件,提高了教育質量,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管理原則

在中國,校辦工廠、農場應遵循的管理原則有:
①堅持為教學、科學實驗服務的方向。
②堅持以學為主的原則,合理安排教學與生產勞動時間。
③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
④選擇生產項目時應注意適合學生年齡和發育特點,有助於學生全面發展。
⑤堅持以計畫調節與市場經濟調節相結合的原則安排生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