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倉中學在2005年市縣局三級領導決定將林南倉中學確定為市、縣、局重點扶植和發展的高中學校,明確提出2006—2007學年度倉中要爭創省級示範性高中的工作任務。 五十年來,倉中已為社會培養國中畢業生3756人,高中畢業生8150人。倉中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1998年,被大中專院校錄取370多人,1999年至2005年高考二批本科上線人數已達660人,為高一級院校輸送了大批合格新生,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了無數有生力量。其中傑出者已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材。他們在繁榮祖國經濟和振興中華大業中奉獻著自己的聰明才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南倉中學
- 創辦時間:1956年
- 類別:中學
- 學校屬性:中學
唐山市玉田縣重點高級中學 - 高中畢業生:8150人
辦學目標,校史,辦學條件,教學質量,
辦學目標
倉中五十年的辦學歷史,歷經風雨滄桑,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有曲折、失誤和災難相伴,但倉中人五十年不懈奮鬥的歷史證明,曲折使她更加成熟,災難孕育了新的崛起和奮進。
一代代倉中人用勤奮和智慧書寫了倉中的歷史,用拼搏、奮鬥鑄就了倉中的輝煌。因此,我們不能忘記一任任倉中的領導,一代代倉中的園丁;和一屆屆倉中的學子。我們應該銘記住他們的名字,弘揚他們的精神,傳承他們未竟的事業。
倉中以“創一流名校,育合格人材”為辦學目標,以“育人為根本,德育為先首,教學為中心,改革為動力,發展為主題,質量為生命”為辦學原則,以“明德、精學、興校、報國”為校訓,倉中教師樹立了“敬業、愛生、博學、正身”的育人形象,形成了“誠信、友善、進取、創新”之校風。全校師生在校長趙仁義同志帶領下正以飽滿的熱情、高昂的鬥志、科學務實的精神,為把倉中建成一流名校而努力奮鬥著。
校史
林南倉中學始建於1956年,當時僅有兩個國中班,110名學生,教職工14人。至今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42個教學班、2700名學生、180名教職工的全日制高中。學校50年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1956—1966:艱苦創業、奠定基礎、穩定發展階段;
1966—1976:文革期間,是動亂的十年,學校正常秩序遭到破壞;
1976—2006:撥亂反正、開創新局面,倉中在崛起。
艱苦創業、奠定基礎、穩定發展
建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漸好轉,對教育人材的需求不斷上漲。1955年,玉田縣委、縣政府決定,並報經唐山專署及省政府批准:全縣各區均建立一所中學。當年開始征地建設,56年7月正式招生,第一期共招收國中學生110人、2個教學班。由於規模較小,掛靠於林南倉完小領導下,稱為“戴帽中學”,主任教師胖棄喬負責國中班具體工作。
1957年7月當時學校工作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院牆,校舍緊張,師生自己動手搬運磚瓦幫助建設學校,陸續滿足招生的需要。
1958年“戴帽中學”取消,正式定名為“玉田縣林南倉初級中學”,當年辦學規模擴大,招生量增加一倍,共200人、四個教學班。
由於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學校加強了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大力開展勤工儉學活動,與此同時,學校受大躍進的影響,師生過多地參加支援農業大躍進、大煉鋼鐵的勞動,衝擊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提高教學質量造成一定影響。
1959年貫徹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的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了五八年教育革命中的經驗和問題,強調做好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工作,強調了以教學為主的原則,從而穩定了學校教學秩序,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當年中考成績倉中名列全縣第一名,超過玉田一中的總成績,打響了首屆中考的一炮。
1959年8月份,學校招收了一個高中班。學生來源為林南倉區各鄉的農中,到1960年暑期,由於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高中班下馬,學生回鄉務農。
1959年冬—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很多學生由於家庭生活困難吃不飽飯,或者中途退學、或者盲流外地謀生,在校生流失嚴重。
1962年,人民生活逐漸好轉,學生也逐漸穩定下來。
1963年,由於連續幾年教學質量穩步提高,中考成績突出,倉中被唐山地區專署教育局確定為“小寶塔”學校,並和玉田一中、鴉鴻橋中學一起被確定為玉田縣重點中學。
“文革”期間,學校正常秩序遭到破壞
1966年6月份,“文化大革命”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了,並且很快波及到倉中。開始,少數戴紅衛兵袖章的學生成為運動的先鋒和組織者,各種規模的批判會、鬥爭會成為運動開始的主要形式,被批判的對象指向學校領導和家庭出身較高的教師。由於京津唐大中專院校學生來校“煽風點火”,促使學校運動走向高潮。全校師生不斷走上街頭,對當時的鬥爭對象戴高帽遊街,部分領導和老師還遭到了一些人的毆打和捆綁,一些教師不甘受辱,曾發生三起自殺未遂事件。此時,學校黨政組織癱瘓,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
1966年7月,接上級通知,六六屆初三畢業生留校參加運動,停止招收初一新生入學。
1966年9月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師生們告別了課堂。學校造反派組織名目繁多,人人都戴上了紅衛兵袖標。
1966年冬天開始,師生們自由結組,奔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串連”。
1967年4月初,在媒體的號召下,學校部分班級開始“複課鬧革命”,其它班級隨之回響。
1968年3月1日,學校“革命委員會”成立,成員由被解放的原學校領導幹部、教工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學生代表由各班(當時稱排)推薦選舉產生。
1968年7月25日,接上級通知,留校參加運動的“老三屆”國中畢業生離校。
1968年學校開始招收國中新生,並於5月份和8月份分兩批將1966至1968三年的國中新生招收進來,共300人,編成6個班,這批學生於1970年畢業,以後學校停招國中班。
1968年下半年國辦中學進駐了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1969年春,學校招收第一期高中班,招收對象為“老三屆”國中畢業生。共招收2個班,學生100名左右,學制2年,春季始業。從1971年開始,高中班擴招為四軌,學生200名左右。
1969年玉田縣教育系統恢復對學校領導幹部的委派制,並於當年8月對學校革命委員會主任、副主任進行直接委派。
1969年學校正式複課以後,原來的教育方針、教育制度已經被當作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所批判。取而代之的是“以階級鬥爭為綱”,實行“開門辦學”、“走出去,請進來”,“小將上講台”,即到田間或工廠去上實踐課,把工人、農民請進學校來上實踐課,提倡學生代替老師登台講課。
1970年,學校先後辦起校辦工廠和農場,作為學生實習基地,每周學校為學生安排半天時間到工廠、農場參加勞動。由於當時學生參加勞動過多,學校政治活動過多,正常的教學秩序未能建立起來,教育質量也無從談起。
1972年,鄧小平同志第一次復出,教育系統整頓教學秩序,學校狠抓教學質量,學校工作出現好的轉機,但後來被當作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而受到批判。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學校,校舍、儀器等遭到重大損失,80%以上的校舍遭到破壞。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廣大師生自己動手建起了簡易校舍,修復了房屋,當年9月正常開學。
文革期間,倉中和其它學校一樣成為重災區。一大批學校領導幹部和教師被誣為牛鬼蛇神遭到批鬥,學校的黨政組織癱瘓,校舍、儀器、圖書等教學設備遭到嚴重破壞。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全被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所替代,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做法被全盤否定,學校秩序混亂,學生學業荒廢,青少年的心靈受到嚴重摧殘。
撥亂反正,開創新局面,倉中在崛起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學校和全國各地一樣開始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文革中被錯批錯整的幹部教師得到平反 和糾正;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面落實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逐步恢復了各項規章制度,建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迎來了學校的第二個春天。
學校體制不斷變化,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1978年,國辦中學收歸縣文教局領導(文革中曾一度下放給工委管理),這一年開始恢復國中招生,招生規模為兩軌,倉中開始變成高中四軌、國中兩軌的完全中學。
1983年,高中恢復三年制,並在縣教育局的安排下彩亭橋中學高中班合併到倉中來辦。高中班逐漸達到12個班,學生600名左右。
1993年縣教育局制定實施了“淡化國辦重點國中,加強鄉鎮國中最佳化結構的方案”,當年國中招生任務全部下放到鄉鎮,1995年7月最後一屆國中學生畢業後,倉中由完全中學變成了四軌制普通高中。
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大專院校連年擴招,為倉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學校的教育質量和社會聲譽不斷提高,人民民眾求學的渴望和生育高峰對學校招生工作造成了巨大衝擊,促使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1997年倉中招生規模為6軌,在校生近850人;
2000年倉中招生規模變為8軌,有20個教學班,在校生1100多人;
2003年倉中招生規模為10軌,有33個教學班,在校生近1700人;
2005年倉中招生規模為14軌,有42個教學班,在校生達到2700人。
辦學條件
文革前學校校舍僅有70間平房,建築面積為1400平米左右。
1978年以來,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在原有基礎上向東、向西各擴展20米左右,用於建教師家屬和學生宿舍,共建平房72間。
1986年第一個教師節前,縣政府為教師辦實事,徵用原煤站舊址為教師建家屬宿舍,共建平房48間。
1997年縣政府、縣教育局為改善國辦中國小辦學條件,實施千萬元工程,為倉中投資75萬元,學校自籌40萬元,建起學校第一幢教學樓。總建築面積為2300m2,能容18個教學班上課,當年4月動工,10月投入使用。
1997年學校投資7萬元,添置理化生實驗室、儀器室設備,一次性通過市教委達標驗收。
1998年學校投資2萬元為18個班配備了投影儀。
2002年國家投資20萬元、學校自籌資金180萬元,分兩期建成綜合樓一棟,共三層,西半部為科技樓,內設儀器室、實驗室和學生微機室,東半部為教師辦公室和學生教室。春季3月份動工,10月份投入使用,總建築面積3500m2。
2003年學校自籌資金280萬元,建成學生宿舍樓一棟,4月份開工,10月份投入使用,宿舍樓五層,總建築面積5218 m2,集中供暖,使1700多名學生全部實現了集中住宿,徹底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
2003年,學校租地50畝,向西擴展,用於操場占地,總占地面積達到82000 m2。
2004年學校裝備了高標準美術畫室3個,能同時滿足90名美術特長生繪畫學習,並裝備了2個練聲房,可供40名音樂特長生上課練功。當年學校音體美器材投入達到30萬元。
2004年以來,學校共投資300萬元,先後建成多媒體教室43個,學生微機室、教師電子備課室6個,並開通了千兆主幹光纖,支幹百兆到桌面、300個節點的校園網路,連入了河北省遠程教育網、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網和北京英才苑遠程教育網,實現了教學信息的多元化。
2005年12月唐山市教育局授予林南倉中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稱號。
2006年3月,為迎接省級示範校達標驗收,擬投資千萬元,將啟動建設面積4728 m2的兩層餐廳工程,建築面積5000m2的宿舍樓工程,建築面積6200m2的教學樓工程,已經報縣政府批准立項,其中餐廳工程已於4月26日破土動工。
2006年5月12日,玉田縣教育局現代教育技術套用現場會在林南倉中學召開。市教育局副局長趙俊芳、電教館任景秋館長到會並講話,校長趙仁義在會上做了《充分依託現代教育技術 走科技興校之路》的典型發言。
教學質量
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激發了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教學質量逐步提高。
1980年、1984年高考取得了全縣同類學校第一名的好成績。
1997年省專以上入段28人,全部上段45人,綜合上線率32%,獲玉田縣同類學校第一名,唐山市第十七名的好成績。
1999年高考省專以上上線47人,高考成績獲玉田縣同類學校第一名,第一次獲唐山市高考強校稱號。
2000年高考成績列唐山市49所普通高中第五名,玉田縣同類學校第一名。
2001、2002年高考連續獲得玉田縣同類學校第一名,獲唐山市高考強校稱號。
2003年高考二批本科上線122人,名列唐山市普通高中第二名。
2004年高考重點本科上線45人,二批本科上線150人,三批本科上線460人,上線率達到95%,以絕對優勢名列唐山市49所普通高中第一名。
2005年高考重點本科上線58人,二批本科上線158人,蟬聯唐山市普通高中第一名,實現高考成績縣內“七連冠”。
1999年以來,連續七年被玉田縣教育局授予“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稱號,連續七年榮獲唐山市“高中工作先進校”稱號。
從倉中校門走出的上萬名學子中,不管是已經成長為國家的高級領導幹部,還是一名普通老百姓;不管是統帥全軍萬馬的將軍,還是一名普通士兵,只要是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出過一點貢獻的,都為母校的歷史增添了一道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