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毛球

栗毛球

栗毛球,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總苞。分布於遼寧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具有清熱散結,化痰,止血之功效。常用於丹毒,瘰癧痰核,百日咳,中風不語,便血,鼻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栗毛球
  • 別稱:栗毛殼、栗刺殼、栗黑殼、風栗殼、板栗殼斗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山毛櫸目
  • :殼斗科
  • :栗屬
  • :板栗
  • 分布區域:遼寧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
  • 採收時間:剝取果實時
  •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總苞。

性味

味甘、澀,性平。

歸經

歸心、肺經。

功效

清熱散結,化痰,止血。

主治

用於丹毒,瘰癧痰核,百日咳,中風不語,便血,鼻衄。

相關配伍

1、治卒發丹火惡毒瘡:煮栗膚(一作“皮”),有刺者洗之。(《肘後方》)
2、治痰火頭痛:(風栗殼)30g,蜜棗3枚。同煎服。(《廣東中藥》)
3、治小兒百日咳:風栗殼9g,加糖冬瓜15g。煎服。(《廣東中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採集加工

剝取果實時收集,曬乾。

形態特徵

板栗,又名栗、瑰栗、魁栗、毛板栗、瓦栗子樹、風栗。高達20米的喬木,胸徑80厘米,冬芽長約5毫米,小枝灰褐色,托葉長圓形,長10-15毫米,被疏長毛及鱗腺。葉橢圓至長圓形,長11-17厘米,寬稀達7厘米,頂部短至漸尖,基部近截平或圓,或兩側稍向內彎而呈耳垂狀,常一側偏斜而不對稱,新生葉的基部常狹楔尖且兩側對稱,葉背被星芒狀伏貼絨毛或因毛脫落變為幾無毛;葉柄長1-2厘米。雄花序長10-20厘米,花序軸被毛;花3-5朵聚生成簇,雌花1-3(-5)朵發育結實,花柱下部被毛。成熟殼斗的銳刺有長有短,有疏有密,密時全遮蔽殼斗外壁,疏時則外壁可見,殼斗連刺徑4.5-6.5厘米;堅果高1.5-3厘米,寬1.8-3.5厘米。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除青海、寧夏、新疆、海南等少數省區外廣布南北各地,在廣東止於廣州近郊,在廣西止於平果縣,在雲南東南部則越過河口向南至越南沙壩地區。見於平地至海拔2800米山地,僅見栽培。

藥材性狀

總苞球形,直徑3-5cm,外面有尖銳被毛的刺。氣微,味微苦、澀。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炎作用。
3、能拮抗氯化乙醯膽鹼對豚鼠離體迴腸平滑肌有興奮效應。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療火丹,療毒腫。”
2、《滇南本草》:“治噦不語,或中痰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