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首(學名:Bupleurum chaishoui)為傘形科柴胡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2,100米至2,7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向陽山坡矮灌叢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根,莖,葉,花,果實,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用法用量,文獻選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0.5-1米或以上。
根
根圓柱形,較粗壯,有時分枝,棕色或灰褐色,根頸部多分枝,指狀聚集成束,質堅而脆,易折,木質化。
莖
莖多數,基部叢生,圓柱形,有明顯的條紋突起,光滑無毛。基生葉多數,倒披針形,頂端鈍,基部漸狹,近無柄或有短柄,長4-6厘米,寬約0.5厘米,兩面無毛,葉脈7,向背面突起,表面平;
葉
莖生葉長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橢圓形,形狀和大小變化較大,同一節或相近的部位上,大小相差懸殊,有長9厘米,寬1.2厘米的,同時也有長1.2厘米,寬0.3厘米的,葉片常反折下垂生長,顏色深灰綠色,有明顯的白色軟骨質邊緣,5脈。
花
復傘形花序多而小,頂生花序直徑1-2厘米,有時至4厘米,下部者不到1厘米;總苞片2-4,線形,長0.6-7毫米,寬0.3-1毫米,不等大;傘輻3-5,長0.2-3厘米,纖細,挺直,果時增粗;小總苞片5,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頂端尖或鈍,基部狹,長1.2-2.8毫米,寬0.5-0.8毫米,長度等於或超過小傘形花序,3脈,向背部突出;小傘形花序有花4-10,花瓣黃色,小舌片小,略帶三角形;花柱基扁盤形,較厚。
果實
果實卵狀橢圓形,果棱顯著突起,褐色,長3-3.5毫米,寬約2毫米,果柄長0.5-0.8毫米,棱槽中油管3,合生面咨。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範圍
產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汶,黑水縣普遍有。生長於2100—2700米向陽山坡矮灌叢中。
主要價值
【藥 名】:柴首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傘形科柴胡屬植物柴首 的根。
【功 效】: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提中氣。
【主 治】:治外感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頭痛目眩、月經不調、治脫肛、子宮脫垂。
【性味歸經】:苦,微寒。肝、膽、脾三經。
本種提示
本種與竹葉柴胡 B. marginatum Wall. ex DC. 相似,但莖基部多分枝呈指狀叢生,上部葉較短,灰綠色,通常向下反折,可以區別。與馬爾康柴胡 B. malconense Shan et Y. Li 也相似,但根及根頸部粗壯,木質化,易折斷,韌皮部油胞多,呈林紅色,葉片也較寬,大小相差懸殊,與馬爾康柴胡不同。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一18克。
文獻選錄
《中國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