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河水庫(遼寧省鐵嶺市柴河水庫)

柴河水庫(遼寧省鐵嶺市柴河水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柴河上以防洪、供水為主,兼有發電、養魚、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遼寧省鐵嶺縣境內,壩址距鐵嶺市區12千米。水庫按100年一遇洪水設計,可能最大洪水校核。水庫總庫容6.14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0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3.35億立方米,調節水量2.88億立方米。壩址以上集水面積1355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柴河水庫
  • 最大壩高:42.3米
  • 最大庫容:6.36億立方米
  • 控制流域面積:1355平方公里
工程概況,水庫效益,

工程概況

柴河水庫是遼寧省大Ⅱ型水庫,位於遼寧鐵嶺市東12 公里處的熊官屯鄉大白梨溝村,庫區總面積17平方公里。整個庫區被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355平方公里,占柴河流域總面積的90%。最大壩高42.3米,最大庫容為6.36億立方米。 柴河水庫,是在遼河支流柴河下游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庫,是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和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工程興建於1972年,1974年主體工程完工並投入運用。主體工程由大壩、溢洪道、泄洪洞、水電站、工業引水口5部分組成。大壩為黏土心牆砂殼壩,最大壩高42.3米,壩長982米。溢洪道為開敞直泄式,最大泄洪流量2950立方米每秒。泄洪洞為河岸有壓圓形隧洞,最大泄洪流量304立方米每秒。水電站為壩後式電站,3台機組容量總計7030千瓦。引水建築物包括城市與工業供水引水口,日供水能力20萬立方米。

水庫效益

水庫防洪任務是為柴河匯入口以下遼河100年一遇洪水錯峰,防洪保護鐵嶺市城區、沿岸的熊官、平頂、龍山3個鄉鎮,以及長大鐵路、瀋山鐵路、哈大高速公路和“八三”輸油管道,並在全流域遭遇大洪水時,對瀋陽市、新民縣、遼中縣、台安縣和盤錦市等遼河下游沿岸地區起明顯的減災作用。
水庫多年平均每年為鐵嶺市提供工業、城市生活用水0.342億立方米,與清河水庫和鬧德海水庫聯合調度,為柴河水庫至遼河口區間的熊官、平頂堡、柴河、大青、蔡牛、朱耳山、石佛寺、祝家等1 4個灌區的2.67萬公頃農田供水。水庫總養魚水面1666公頃,年產商品魚350噸。
水庫位於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的西坡、由低山丘陵向遼河平原的過渡地帶,水庫集水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90%以上。水庫庫尾在鐵嶺縣大甸子鎮太平寨。水庫上遊河流兩岸植被較好,山清水秀,入庫水質較好。庫區內原柴河河道蜿蜒曲折,庫面狹長,約38.9平方千米,最大水深41.8米。
新中國成立初期,遼河幹流曾於1951、1953年發生兩次特大洪水,洪水主要來源均為遼河左岸支流清河和柴河。當時清河、柴河均無控制性工程,使鐵嶺水文站的洪峰流量分別達到14200立方米每秒和11800立方米每秒。據統計,1951年洪水中,受災人口達70萬,死亡3100人,沖毀房屋14萬間,淹沒農田面積46.7萬公頃,糧食減產2.5億千克; 1953年洪水中,受災人口67萬,死亡120人,沖毀房屋13萬間,淹沒農田面積42.7萬公頃,糧食減產2.3億千克。1962年6月,曾經在鐵嶺生活和學習過的周恩來總理來鐵嶺市視察工作時曾指示:“要變水害為水利。待經濟條件允許時修個水庫,既防洪又灌溉,那就更好了。”柴河水庫於1972年動工,於1974年底建成。水庫於1976-1977年對大壩進行了保壩及土壩補強施工。1989-1993年進行了兩次加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