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同森 1954年 3月生,河南偃師人,大學文化,河南省偃師市科委高級農藝師。1978年10月畢業於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被分配到偃師岳灘鄉農技站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柴同森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偃師
- 出生日期:1954年3月
- 職稱:高級農藝師
成就及榮譽,其它,
成就及榮譽
1991年參與完成了偃師縣綜合農業區劃,獲河南省農牧廳“土壤普查及成果套用”三等獎。在岳灘鄉農技推廣站工作期間,主持或參與完成了“水稻麥後早種的試驗與示範”、“水稻麥後旱種的試驗與推廣”、“稻田化學除草技術研究”等項目,獲洛陽市科技成果三等獎 5項。1986年間月調偃師市科委,主管農業科技項目的管理工作,工作重點以豫麥18號的選育與示範為主,搞好試驗與示範。在搞好豫西農作物品展中心基地的同時,又親自深入基層,在城關鎮的前杜樓村、北窯村建立了二個以現代農業科技經濟示範為主的小麥新品種超高產攻關繁育基地。從豫麥18的示範推廣至今,推廣面積超億畝,增產小麥5億多公斤;1991-1994年參與完成了李長春萬畝小麥單產超千斤攻關研究,使“萬畝”畝產達520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1993—1994年主持完成了洛陽市科委“水稻萬畝高產優質技術研究”項目,經專家驗收,連續2年畝產570公斤,並主持編寫了小麥、玉米公頃產量 6000公斤、7500公斤技術規程。1996—1997年承擔國家重中之重小麥科技攻關項目,並主持城關鎮前社樓基點。1997年使百畝小麥連片畝產達602.8公斤,1998年小麥千畝連片畝產579.8公斤,並主持編寫了《小麥公頃產量9000公斤的生產技術規程》。從1990年開始,利用業餘時間採用小麥雜交及系統選育,選育出堰科94~7、堰科95~6、僵科97-2幾個小麥高產新品系。偃科95-6經幾年來多點試驗、示範,較對照種豫麥18—64增產8-10%以上,表現出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特點。
其它
1992年後,主持及參與的科研項目獲得洛陽市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