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條邊遺址

柳條邊遺址

清政府為鞏固滿洲貴州的統治,把遼瀋地區、遼河流域、吉林部分地區看成是自己的“祖宗肇跡興王這所”,是“我朝龍興重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條邊遺址
  • 南起:丹東大東溝西南
  • 北上:經鳳城
  • 開始修築:清崇德3年
  • 全長:1950餘華里
位置,詳介,歷史,

位置

為了維護這個特殊地域,嚴禁漢人和其他族人入內,便修築起柳條邊作區域標誌。把“邊里”和“邊外”都劃為“禁區”。在柳條邊外,分布著清室的多處圍場,作為滿族統治者打圍習武的場所。本縣英額門至東北色珠勒阿林,方圓520餘里之地,是其圍場之一。

詳介

柳條邊南起丹東大東溝西南,北上經鳳城,折向東北經新賓旺清門、清原英額門、再折向西北至開原威遠堡,再折向西南到山海關與長城相連,全長1950餘華里。清崇德3年(1638)開始修築,到順治末年(1661)築成。這段稱為“老邊”,亦稱“盛京邊牆”。康熙9年(1670)至20年(1681)又修築從開原的威遠堡延向東北到吉林的法特哈一段,稱為“新邊”。整個柳條邊上設定20個邊門。本縣英莪(額)邊門是“老邊”的十六個邊門之一。各邊門設有駐軍,以看護圍場和檢查出入邊門的人員。 柳條邊在本縣境內走向是:從開原的寧遠經西豐縣蜿蜒入清原境,經大孤家子鎮的千金溝口、羅家墳溝口、方塘溝口、泉眼頭村北會地溝口、松樹嘴西北大城子溝口、劉家崴子西炮溝口入土口子鄉。經滾子溝、土口子後山根、四合堡下坎子、拐磨溝東團林子入英額門鎮。經永安堡南、新立屯東、英額門河北原邊門、三道松樹溝、大石頭溝北入甘井子鄉。經復興屯、小葦塘溝北入南山城鎮。經三道河、二枉溝、大枉溝東入新賓縣。境內全長163華里。

歷史

柳條邊是用土堆成寬三尺、高三尺的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條三根,再用繩子連結橫條柳枝,即所謂“插柳結繩”。土堤外側,挖深八尺,底寬五尺,上寬八尺的邊壕。清政府規定:凡在“盛京圍場內,有私人打槍,被劫驚散牲畜者,不論次數,系旗人發各省駐防當差,民人發附近充軍。其私人采蘑菇,砍伐木植者,擬以滿徒,分別旗民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