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
古之州1治,在潯水2南山石間。今徙3在水北,直平4四十里,南北東西皆水匯5。
北有雙山,夾道6嶄然7,曰背石山,有支川,東流入於潯水。潯水因是北而東,盡大壁下們。其壁曰龍壁。其下多秀石,可硯8。
南絕9水,有山無麓10,廣11百尋12,高五丈,下上若一,日甄山。山之南,皆大山,多奇。又南且西13,曰駕鶴山,壯聳環立,古州治負焉。有泉在坎14下,恆盈15而不流。南有山,正方而崇,類屏16者,曰屏山。其西曰四姥山,皆獨立不倚17。北沉潯水瀨下18。
又西曰仙弈之山。山之西可上。其上有穴,穴有屏19,有室,有宇20。其宇下有流石成形,如肺肝,如茄房21。或積於下,如人,如禽,如器物,甚眾22。東西九十尺,南北少半23。東登入小穴,常有四尺,則廓然24甚大。無竅25,正黑,燭之,高僅見其宇,皆流石怪狀。由屏南室中入小穴,倍常26而上,始黑27,已而28大明,為上室。由上室而上,有穴,北出之,乃臨大野29,飛鳥皆視其背30。其始登者31,得石枰32於上,黑肌而赤脈33,十有八道,可弈,故以雲。其山多檉,多櫧,多篔簹34之竹,多橐吾35,其鳥,多秭歸36。
石魚之山,全石,無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在多秭歸西。有穴,類弈仙。入其穴東,出其西北。靈泉37在東趾下38,有麓環之39。泉大類轂雷鳴40,西奔二十尺,有洞,在石澗,因伏41無所見,多綠青之魚,多石鯽,多鰷。
雷山,兩崖皆東面,雷水出焉42。蓄崖中曰雷塘43,能出雲氣,作雷雨,變見有光。禱44用俎魚、豆彘45、脩形46、稰47稌48、陰酒49,虔則應。在立魚南,其間多美山,無名而深。峨山在野中50,無麓,峨水出焉,東流入於潯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州:柳州。
潯(xún)水:水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西江從桂平縣城至梧州市段的別稱。
徙(xǐ):遷移。
直平:猶言縱橫。
水匯:水流相會合,文中指指河流環繞。
夾道:兩山之間的山路。
嶄(zhǎn)然:形容夾道兩旁的山陡而高。
可硯:可做硯台。
絕:渡水。
有山無麓(lù):此山筆立,山腳沒有緩坡林木。
廣:指周圍。
尋:八尺。
南且西:從甑(zèng)山向南再往西。且:又。
坎(kǎn):深坑。
恆盈:水經常滿著。
類屏:類似屏風。
倚:靠。
北沉潯水瀨(lài)下:駕鶴山的北面立插入潯水的急流中。
屏:屏風。
宇:屋檐,文中指像屋檐的洞頂。
茄(jiā)房:蓮蓬。茄:荷莖。
眾:多。
少半:少於東西九十尺的一半。
廓(kuò)然:空闊的樣子。
竅:孔洞。文中指通光的孔洞。
倍常:一常是一丈六尺,倍常為三丈二尺。
始黑:剛進去時洞內漆黑。
已而:一會兒,指向前走了一段。
臨大野:面對一片廣大的原野。
飛鳥皆視其背:洞口極高,鳥兒都在下邊飛翔,只能看到它們的背部。
其始登者:指最初登上仙弈山的人。
枰(píng):棋盤。
黑肌而赤脈:黑石頭上有紅色的紋理。
篔(yún)簹(dāng):竹名,節長桿高。
橐(tuó)吾: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其根入藥,名“山紫菀”。
秭(zǐ)歸:杜鵑鳥,也寫作子規。
靈泉:泉名。
東趾(zhǐ])下:東面山腳下。
有麓環之:有林木環繞著它。
類轂(gǔ)雷鳴:類似車輪滾動發出的打雷一樣的聲音。
伏:潛伏。
雷水出焉:雷水從兩崖之間流出。
蓄崖中日雷塘:在兩岸中間蓄成的水塘叫雷塘。
禱:祈禱。
俎(zǔ)、豆: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禮器。
脩(xiū)形:脯和鍘(zhá)羹。形:“刑”之誤。刑:鍘通用。鍘:盛羹器。
稰(xǔ):祭神用的精米。
稌(tú):稻。
陰酒:水酒。
在野中:在原野中間。
白話譯文
古代柳州州治所在地,在潯水南面的山石中間。現在搬遷到潯水的北面,縱橫四十里的地方,四周都有河流環繞著。
柳州城的北面有兩座山峰互相對峙著,中間一條山路,山路旁的山峰高大陡峭,人們叫它背石山。有條潯水的支流,從這裡向東匯入潯水。因此潯水也就由北折向東流,在懸崖絕壁下流淌著。這座石壁稱為龍壁。在它的下面,可以看到很多精美的石頭,可以用來做硯台。
柳州城南,過了潯水,有一座山峰佇立在那裡,在山腳下沒有舒緩的山坡和樹木,寬度有八百尺的樣子,有五丈高,上下一樣大小,人們都稱它甑山。在山南,到處都是連綿的山脈,都很雄奇。從甑山南出發向西,有座山叫做駕鶴山,四周峭壁聳立,古代柳州的州治就背靠它而建。在深谷中有個池塘,那裡的水總是滿的,幾乎不流動。從駕鶴山向南看,有這樣的一座山,方方正正的,高聳入雲,猶如一道屏風,所以叫它屏山。它的西邊有一座四姥山,也都單獨佇立在那裡,互不相連依靠。潯水的急流捲走了北面流過來的泉水。
在四姥山的西面,就是傳說有仙人下棋的山。有可以登山的路在山峰的西邊,山頂上有大洞,洞裡面有屏風,有居室,有屋檐。房檐下有各式各樣的鐘乳石,有的像人的肝肺,有的像蓮蓬,很多溶岩水滴到下面積累起來,像人,像鳥,像各種器物,都形態各異。東西有九十尺,南北約有四十五尺。從東邊向上爬進一個小洞穴,前行不遠,忽然寬敞空闊。沒有漏光的縫隙,很黑,用蠟燭照亮後,從高處來看,只有大洞屋檐那么高,到處都是奇形怪狀的鐘乳石。從大洞向南走,也有一個小洞穴,大概寬度有三丈二尺的樣子,剛進去的地方很黑,走著走著就慢慢有了光亮,這個是上面的洞穴。從洞穴再向上攀爬,會看到一個小洞穴,順路向北一直走出洞穴,忽然就來到一片廣闊的原野,往下看,只能看到那些自由翱翔的鳥兒的脊背。最早登上這個山頂的人,在這上面見過棋盤,黑色的石頭上有紅色的線條,一共十八道,剛好可以下圍棋,所以把這山叫做仙弈山。仙弈山上有很多桂樹,很多櫧樹,還有很多修長的翠竹,以及遍地的橐吾草。很多的鳥兒在飛翔,最多的是杜鵑鳥。
石魚山,它是完全的石山,上面沒有長草,也沒有高大的樹木,山雖然方圓小但很高,形狀就好像是一條站起來的魚兒,這裡的杜鵑鳥更多了。山腳的西邊有洞穴,和仙弈山差不多。進入山中的洞穴,從東邊走出來,靈泉從東北沿著東面山腳流出。四周是緩坡和樹林,水流很急,泉水流動時好像是車輪滾動時發出的聲音,大小又好像打雷的聲音,泉水往西奔流二十尺,匯成了一個旋渦,到了石澗這個地方,因為進入地下看不見了,澗水中有好多魚是青綠色的,以石鯽、鰷魚居多。
還有雷山,兩座陡峭的山體是東西走向的,雷水從地下流出。在兩座山中間聚集成池塘,叫雷池,這裡雲霧繚繞,很容易產生雷雨,變幻莫測地閃著光。有人會來這裡祈禱降雨,用器物裝上魚、肉、乾肉、米、酒,如果態度足夠虔誠的話,要求就會應驗。石魚山南,有很多美麗的山峰雖然還沒有名字,但是都林壑優美。峨山兀立在原野中,沒有山坡植被,峨水從山體中流出,向東匯入潯水。
創作背景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作於作者被貶柳州時期。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作者赴柳州刺史任,他到柳州後抽政事之暇遊覽了州治周圍的山水,寫下了這篇散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共分為六段。
第一段介紹柳州的治所之所在。題目中的“近治”是州治附近的意思,因此必須交代清楚柳州古今州治的不同:古代柳州州治在潯水南山石間,現在則遷到柳江北邊,縱橫四十里,南北東西四面都環繞著江水。
第二段寫州治北面的山水。州治北面有兩座山。據記載,這兩座山在府城北十一里處,東面的一座叫桃竹,西面的一座叫雀兒(一名雀崗)。兩山對峙,高高聳立,狀若夾道,名曰背石山。有水名支川,東流入柳江,柳江因此由北折向東流,盡頭在大壁下。那壁叫龍壁山,山下有許多秀美的石頭可以製成寶硯。據記載,龍壁山在府城東北十五里,中間有石壁峭立,下臨灘瀨。
第三段寫州治南面的景物。由州治向南直渡柳江,有山但沒有山腳,方圓百尋,高五丈,下上一般粗細,叫作甑山。接下去,作者介紹山南的大山,均無名,用“多奇”二字概括其特徵。再寫駕鶴山,指出其特點是“壯聳環立”,點明是古州治所在地,以與開頭所寫“古之州治,在潯水南山石間”相照應。這正是作者運筆敷墨的周密處。這裡的泉和山都十分奇特:有泉水積蓄在低洼處,充滿“坎”內,卻不流出來。實際上泉水並非不流,而是流入地下。南邊的屏山,方方正正,像屏風一樣。西邊的四姥山,據記載,“其山四面對峙,故名”。這兩座山的共同特點都是獨自聳立著,互相沒有依靠。這裡,作者描述的山水都具有石灰岩地貌的特點。
第三段最精彩。作者對仙弈山的觀察極為細緻,描述形象真切:從四姥山再向西有叫作“仙弈”的一座山。山的西坡可以攀登上去。那上邊有洞穴,穴內有屏風,有屋室,有房檐。房檐下有各種形狀的“流石”,有的像肺肝,有的像蓮蓬。堆積在它們下面的石頭,有的像人,有的像鳥,有的像器物,它們很多很多。東西長九十尺,南北寬不足長的一半。從東邊登山,進入一個小洞穴,向里走約一常零四尺,就非常開闊。沒有透亮的洞,很黑,點起蠟燭照明,高處僅能看到它的屋檐,都是奇形怪狀的流石。由遮掩在南邊的屋室中間進入小穴,向上走約兩常遠,開始黑,不久就大亮,是上室,再由上室上去,有洞穴,從北邊走出去,居高臨下,向下看一片廣野。 “飛鳥皆視其背”,極言這裡地勢之高,飛鳥在山間盤旋,人們站在洞口下望,僅能看到鳥的脊背。這一段文字層次分明地描述了仙弈山的景觀。作者用新穎的比喻描摹了“流石”及山洞中的新奇發現,使讀者如臨其境。接著敘述了開始登上仙弈山時所見的景觀。這裡山腰上有塊像棋盤的石頭,黑地紅紋,共有十八道,可以用來下棋。這就是仙弈山名的由來。再下去又記敘了山中生長著許多檉、櫧以及篔簹等竹木;而山中的禽鳥以杜鵑為最多。
第五段寫石魚山。石魚山在柳江西南。作者用“其形如立魚”來描繪它。重點寫了它西北邊的靈泉:此泉在東山腳下,有山麓環抱它。泉水像車輪軸空那般粗細,響聲如雷鳴,向西奔流二十尺,在石澗形成旋渦,由於隱在山澗里什麼也看不見,有很多青綠色的魚,以及很多石鯽魚、白條魚。
最後一段寫雷山。雷山在柳江南邊。作者著重記述了雷塘“能出雲氣,作雷雨,變見有光”的奇妙景象,並記載了祭神祈雨的情況。傳說雷塘為神靈所在,下面有潭無底,遇到旱情,向潭中沉下犧牲和錢幣,就能興雲致雨。所以作者說“虔則應”。
這篇文章,與其說是遊記,倒不如說是一幅很好的導遊圖。它最大的特點是以柳州州治為中心,按照方位有條有理地記述了幾個景區的景物,觀察細緻,記述真切。
名家點評
明
·孫琮《山曉閣唐宋八大家選·柳柳州集》卷三:一篇無起無收,無照無應,逐段記去,仿佛昌黎《畫記》。中間敘石穴一段,最為出色。
清
·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五十二:山水夾敘,方向一絲不亂,非熟於龍門者不辨。逐段記去,仿佛昌黎由於中有線索之故。
清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九:體似太史公《天官書》,句似
酈道元《
水經注》,零零雜雜不立間架,不用聯絡照應,真奇作也。明王守溪七十二峰記,似得此意。
清
·浦起龍《
古文眉詮》卷五十四:不著一點姿色,才是記山水真手段。酈道元《水經注》滋蕪滓矣。永州一拳一勺皆有一記,入柳止此篇,及《東亭》小幅耳。在永為散員,在柳為州長,公自言是豈不足為政耶,蹇然當官,不事幽討,可以驗其居心焉。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3年)中進士,貞元十四年(798年)考取博學宏詞科,先後任集賢殿正字、藍田縣尉和監察御史里行。因參加主張革新政治的
王叔文集團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今屬廣西)刺史,故又稱“
柳柳州”。與
韓愈皆倡導古文運動,並稱“
韓柳”,同列入“
唐宋八大家”中。有《
河東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