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谷

柳子谷 (1901—1986) 又名習斌,號懷玉山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12月7日生於江西省玉山縣下鎮柳村塘尾地方。是我國著名的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與名畫家徐悲鴻張書旃結為知交,有“金陵三畫家”、“金陵三傑”之譽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子谷
  • 別名:習斌
  • 出生地:江西省玉山縣
  • 出生日期:1901年12月7日
  • 逝世日期:1986年
  • 女兒柳詠絮 
  • 外孫女滿懿  
人物生平,主要貢獻,作品館藏,

人物生平

 柳子谷祖父諳熟經史,父親是晚清秀才,能詩善畫,是一戶書香門第。子谷4歲喪母,由祖母悉心撫養。七歲入私塾,惟繪事特有天賦,畫雞畫貓,童輩鹹謂惟妙惟肖。民國8年(1919),他考入南昌中學,一邊讀書,一邊自修繪畫。在南昌求學時得識傅抱石。12年,先赴廣州求職未成,為求學又轉上海。時因經濟不濟,曾在滬為邑廟書肆繪畫扇面謀生,得識名畫家謝公展。次年,入上海美專國畫系學習。課外,又向汪仲山學山水畫、謝公展學花卉、程瑤笙學動物,埋頭鑽研,成為畫痴。13年3月參加江蘇省第一屆美展時,認識了名畫家高劍父。14年得識朱屺瞻、王濟遠等6名書畫家;15年3月又識徐悲鴻等5名名畫家。同年11月,因成績優異,提前畢業。時值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爆發,他懷著報國為民之心,遂毅然投筆從戎,赴九江,在林伯渠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政治部從事宣傳。入伍後,僅4個月“繪宣傳革命之畫千餘件”,其中《雪中從軍圖》得到林伯渠、胡漢民的讚賞。
民國17年,柳子谷開始職業畫家生涯。18年為“蜜蜂畫社”委員。21年,出任上海美專教授,南京美專國畫系主任、教授,常去中央大學美術系講學,為培養國畫人才,常奔波寧滬之間。22年,江北大水,在南京《新民報》陳銘德支持下,創作《忍聽哀鴻》、《水災圖》、《流民圖》,畫竹義賣百餘幅,潤資悉數捐贈災區。
 民國23年12月,在南京中山飯店首次舉辦個人畫展。是時,《新民報》等報刊連續報導“子谷作品,見者讚美,藝術巨子,以至騷人墨客,交相稱譽”。徐悲鴻評為“真氣遠出,妙造自然”,林森題贈“馳譽藝林”,于右任題詞“子谷繪山林,取法宋元,旁及百家,……。識者謂,可以起近代之衰,誠非虛聲……”。畫展期間,參觀、購畫者有中外名士上百人,最後一日達千餘人,並將非賣品《災民圖》轉為賑災之用。
 民國24年秋,上海教育、社會兩局聯合舉辦柳子谷第二次個人畫展,各界名士20餘人聯名在上海報紙刊登《柳子谷先生國畫展覽會啟事》。展出作品300餘件,最引人注目的有《流民圖》、《水災圖》、《木蘭從軍圖》、《民族英雄戚繼光》等,使人敬佩,嘆為觀止,並有作品送往印度、日本、東南亞參展。當年上海金城工藝社出版了《子谷畫存》第一集《山水冊》。在此期間,子谷曾利用個人有利條件,協助張紀恩營救中共要員。不久,其作品列為《中國第一屆美展作品選》和《上海古今名畫選》,其中《竹》、《獨酌》等多幅作品收入《現代書畫集》。
民國27年,“七七”事變後,應張治中之邀,先後任湖南綏寧、通道兩縣縣長。時逢饑荒,畫竹義賣賑災,鄉民讚譽“板橋第二”。適逢紅軍蕭克所率部隊途經湘西,需在通道縣買糧購物,子谷以禮相待。29年離職,百姓沿途相送,有聯贈曰:“萬家生佛千秋澤,一代藝人百里侯”。
民國34年春,為避戰亂,遷居重慶,4月開辦“谷風畫院”。35年春末,攜眷抵南京,“谷風畫院”停辦。此後,在上海、南京、重慶、貴陽、杭州等地舉辦10餘次個人畫展。37年,在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任農工部專員(虛職)時,常與畫界人士、政界善書畫人物,切磋技藝。同年4月25日,在南京新街口社會服務處舉辦國畫展,其作品備受讚譽。有西方人購去《雨竹》、《雪竹》多幅,在海外頗受歡迎。曾多次在日、英、美、法、印度展出作品。美國邀其赴美,子谷決然未行。38年6月,子谷舉家遷杭州,舉辦個人畫展。
1950年,經馬寅初推薦,轉居東北大連中學任教。教學之餘,先後創作《遠眺工人療養院》、《勞動公園》、《女工速寫》和長達10米的《土地革命圖》。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募捐畫展。1956年,赴瀋陽師範學院任教,繼調遼寧大學。期間,與滿鍵合作,用了近3年時間,完成了長達27米、寬0.38米的巨幅畫卷《抗美援朝二次戰役勝利》,被專家、學者視為不朽之作,是“惟一以橫卷形式描繪該戰役的史詩性作品,也是世界上罕見的反映戰爭歷史的巨幅畫卷”(1985年獻給中國軍事博物館,更名為《抗美援朝戰爭畫卷》)。
 嗣後,子谷在瀋陽師範學院、遼寧大學、鞍山師範學院、山東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79年11月在哈爾濱松花江畫廊對外展銷美術作品中,所作《雨後茂竹》引起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副會長中田慶雄極大興趣,希望將其全部作品運往日本展出。
 1980年,為祖國統一大業,子谷撰寫了遙寄台灣舊好的《故園春色好,頭白亦歸棲》等多篇文章。次年,應邀擔任安徽皖南畫院名譽院長。同年,山東省統戰部門將柳子谷肖像及作品印成彩色圖片《畫苑老翁憶故舊》,對港台宣傳。
1982年,柳子谷入選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家辭典》。次年,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柳子谷畫選》,《光明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陸續評介柳子谷及其作品。
1985年,山東電視台、遼寧電視台分別拍攝、播放《柳子谷的繪畫藝術》專題片;香港《文匯報》及澳大利亞《海外風》均專刊介紹了柳子谷。同年,為新編《玉山縣誌》題寫書名和題詞。
1986年1月4日,雲南老山前線派代表專程來到濟南,接受柳子谷贈給前線將士的一幅《報喜圖》。同年1月12日午夜,柳子谷辭世于山東濟南,享年85歲。生前有《國畫教學法》、《畫竹研究》等著作問世。

主要貢獻

柳子谷先生,當年曾經與徐悲鴻、張書旂並稱“金陵三畫家”,是我國近代頗有建樹和影響的畫家之一。柳先生早期創作以山水、人物為主,擅長畫竹,自成一格。他修養全面、造詣精深,享有詩、書、畫三絕之譽。玉山縣博物館接收了其女兒柳詠絮捐贈的26幅真跡(20幅畫、6幅字)和其他人題詞20幅,在柳子谷館展出。

作品館藏

1957年柳子谷行軍圖紙本鏡心,縱22.1厘米,橫33.6厘米,水墨寫意。這幅小品是柳子谷先生創作《抗美援朝戰爭畫卷》時的一幅落墨練習稿,也是唯一一幅保存下來的長卷創作畫稿,描繪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在冰天雪地的山谷里行軍的場面。畫面中天色朦朧,戰士們扛著步槍,抬著機槍,馬背上也馱著機槍和彈藥,他們在朝鮮當地百姓的帶領下,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軍。構圖生動,筆墨蒼勁。畫心左下角鈐兩方印章,一方為白文印“柳”,一方為朱文印“子谷”。
1956一1958年,柳子谷先生和滿健合作創作了長達27米的設色《抗美援朝戰爭畫卷》(該卷現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先生運用敘事性、情節性,通過山川布局、空間處理,將整個戰爭的場面安排於長卷中。全卷共分渡江、行軍、強渡、基地、營救、宿營、迂迴穿插、美偽軍強暴、殲敵等九段,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江入朝、急行軍、運輸、修橋、作戰、爬山、築工事、衝鋒陷陣等等各種情節做了詳細的描繪。人物形象之典型、畫面結構之複雜、場景銜接過渡之自然可謂前無古人,堪稱柳子谷先生的巔峰作品。這幅《行軍圖》雖然只是長卷中極小部分的縮影,卻可以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充分顯示了先生深厚的繪畫功底。
柳子谷
柳子谷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