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漢語文字)

柱(漢語文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柱,漢語一級字,讀作柱(zhù),“柱”是形聲兼會意字。小篆從木,主聲。隸變後楷書寫作“柱”。《說文·木部》:“柱,楹也。從木,主聲。”(柱,屋柱。從木,主聲。)

“柱”的本義為支撐房屋的柱子。但成語“中流砥柱”的“砥柱”是河南一座山的名字,而不是指柱子。引申指像柱子的東西。特指琴瑟上緊弦的柱子。如“膠柱鼓瑟”。也比喻擔當國家重任的人。如“國之柱石”。用作動詞表示支撐,此義如今用“拄”來表示。也作姓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柱
  • 拼音:zhù
  • 部首:木
  • 五筆:SYGG
  • 倉頡:DYG
  • 鄭碼:FSC
  • 字級:一級(1435) 
  • 結構:左右
  • 總筆畫:4+5
  • 異體字:砫
  • 注音:ㄓㄨˋ
  • 造字法:形聲:從木、主聲
現代釋義,古籍釋義,音韻方言,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柱zhù
1、建築物中直立的起支撐作用的構件:柱子。柱石。頂樑柱。
2、形狀像柱子的東西,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水柱。柱臣(對國家有重要作用的臣子)。
基本詞義
◎ 柱zhǔ
〈動〉
(1) 支撐。通“拄” [support]
且鰲足可以柱天,體必長大,不容於天地,女媧雖聖,何能殺之?——《論衡·談天》
(2) 又如:柱天(撐天;支天);柱地(立柱支地)
(3) 擋住;阻塞 [stop]
內人共舉機以柱門,兵斫門,不能破。——《三國志》
(4) 拄 [lean on]
手把定筇竹,柱杖行田野,出村房。——《劉知遠諸宮調》
(5) 又如:柱杖(手杖)
(6) 另見 zhù
基本詞義
◎ 柱zhù
〈名〉
(1) (形聲。從木,主聲。本義:屋柱)
(2) 同本義 [post;pillar;column]
柱,楹也。——《說文》
剪屏柱楣。——《儀禮·喪服》。註:“所謂梁闇。”
東至於底柱。——《書·禹貢》
散木也,…以為柱則蠹。——《莊子·人間世》
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擲 秦王,不中,中柱。——《戰國策·燕策》
柱以白璧。——唐· 李朝威《柳毅傳》
(3) 又如:柱磉石(支撐柱子的基石);銅柱;楣柱;柱桷(屋柱和椽子);柱樑(柱和梁);柱棟(屋柱與棟樑);柱極(殿柱和正梁);柱楣(茅廬的立柱和前檐;柱和梁)
(4) 像柱子的東西 [sth.shaped like a column]
王以名使括(趙括),若膠柱鼓瑟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 又如:水柱;冰柱;花柱
(6) 另見 zhǔ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柱【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韻會》《正韻》直主切《集韻》重主切,𠀤除上聲。《說文》楹也。《廣雅》楹謂之柱。《前漢·成帝紀》腐木不可以為柱。
又底柱,山名。《書·禹貢》東至於底柱。
又上柱國、柱下史。皆官名。《戰國策》爵為執珪,官為柱國。《漢官儀》侍御史為柱下史。
又《前漢·禮樂志》柱工員二人。《注》柱工,主箏瑟之柱。
又應劭曰:柱下史法冠,一曰柱後,以鐵為柱也。《蔡邕·獨斷》柱後惠文冠。
又《唐韻》知庾切《集韻》《正韻》冢庾切,𠀤音主。柱夫,草名。《爾雅·釋草》柱夫,搖車。
又《集韻》《類篇》《韻會》𠀤株遇切,音駐。與拄通。掌也,刺也。《前漢·朱雲傳》連柱五鹿君。
又枝柱曰柱。《韓愈·王適墓銘》鼎也不可以柱車,馬也不可以守閭。
說文解字
柱【卷六】【木部】
楹也。從木主聲。直主切
說文解字注
(柱)楹也。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從木。主聲。直主切。古音在四部。按柱引伸為支柱柱塞。不計縱橫也。凡經注皆用柱。俗乃別造從手拄字。音株主切。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tʂu˥˧ 唐代讀音 *djhiǒ日語讀音 HASHIRA KOTOJI SASAERU韓語羅馬 CWU現代韓語 주越南語 trụ
客家話 [客語拼音字彙] cu1 [台灣四縣腔] cu1 cu3 [梅縣腔] chu1 [沙頭角腔] cu1 [東莞腔] zu3 [海陸腔] chu1 chu3 [客英字典] chu5 [陸豐腔] chu1 [寶安腔] cu1粵語 cyu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