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清(查滄珊)

查文清

查滄珊一般指本詞條

查文清(1849年-1923年),字沛思,晚字退思,號滄珊,浙江海寧人。清代光緒丙戌科進士,因政績加同知銜,是海寧查氏最後一位進士。中國現代小說家金庸(查良鏞)的祖父。

基本介紹

  • :沛思,退思
  • :滄珊
  • 所處時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海寧
  • 出生日期:1849年
  • 逝世日期:1923年
  • 本名:查文清
  • 官職:江蘇丹陽知縣
人物經歷,進士出身,處置教案,晚年事跡,後人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進士出身

查文清是浙江海寧人,清光緒丙戌(1886年)進士,光緒庚寅(1890年)任丹陽知縣,因政績加同知銜。

處置教案

1890年任江蘇丹陽知縣後,第二年,即1891年4月25日,因丹陽百姓發現教會林地埋葬兒童屍首七十餘具,育嬰堂內也無一活嬰,群情激憤,放火燒毀了縣城天主教堂,史稱“丹陽教案”。此事也激起了鄰縣無錫金匱陽湖江陰如皋等縣民眾的憤怒,燒教堂、反洋教、驅教士的鬥爭彼此呼應。 “丹陽教案”與這些反洋教的活動並稱為“辛卯教案”,轟動全國、震驚朝廷,也震驚了以英、法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列強。在外國列強的壓力下,清廷迅速派官兵彈壓。
查文清是一位富具愛國主義精神的知縣,他目睹了帝國主義傳教士的暴行,面對重重壓力,毫不畏懼。在接待前來查案的鎮江知府王仁堪時,因深知王仁堪為官為人之道,素有“直言敢諫、清流風骨”之譽,所以向他毫不掩飾地道出了自己對教案的見解,並一起踏勘現場。面對孩屍“縱橫交錯於地,或剜其目,或斷其肢,至慘酷無人理”的童屍亂葬地,王仁堪發出了“此其罪豈專在市民耶!”的感慨,二人心痛不已,竟相對痛哭流涕。
二人從現場返縣衙後,就案件的處理進行磋商。查文清當時正面臨一個難題:鄰縣已抓捕了燒毀教堂的民眾,但查文清卻違背上峰之命未抓捕任何人。丹陽縣民也看到了查縣令的重重壓力,有感於他的大義凜然,已有二人自願出頭領罪。如何處置這二位義士便是他急需解決的問題。他向王仁堪提出此事。王仁堪說:“你我就處置此事的看法各寫一字,看能否一致。”於是,查、王二人手蘸茶水,各在桌上寫了一個字。待二人看後,不禁呵呵大笑起來。只見桌上查寫的是“放”、王寫的是“走”,竟是不謀而合。肝膽相照的二人約定在“丹陽教案”事件上“力為民請命、不濟則以官殉”。當夜,查文清即將“自願出頭領罪”的二位義士從牢中放出,囑咐他們當夜即遠走高飛。另有參與其事的三十多人(戶)也都在第二天一一通知,能外出投親靠友的,即行出走,待事畢後再看情況返回,就這樣他一肩扛下了“縱逸”的罪名。
由於查文清堅持“事起倉促,犯無主名,無從著追”,也由於他在“丹陽教案”的鮮明立場,當時朝廷中有正義感官員也紛紛向朝廷申明此案的緣由、冤屈。如四品給事中洪品良在當年8月向朝廷奏摺中寫道“丹陽教案始興┄┄起獲屍骸七十餘具,血肉淋漓,慘不忍言,以故民鹹抱憤、禍由教堂自取”;而王仁堪知府奏報上更有“名為天主堂,不應有死孩骨;即兼育嬰局,不應無活嬰兒”,認為教堂被焚“禍由自召”。兩江總督劉坤一,雖不滿洋人洋教對中國民眾的欺壓剝削,但身為朝廷重臣,聖命在身,又不能不對教案進行嚴厲鎮壓,“雖有霹靂手段,卻也菩薩心腸”。他欽佩查文清的為人,只是略施薄懲“甄別參革”。對“辛卯教案”的始發地的負責官員這樣處置也真難為他了,要知道,就該案他一共撤了五個知縣的職。

晚年事跡

查文清縣令在處理“丹陽教案”後,即辭官返鄉了(返鄉時,他將被當地財主陷害並關押在牢中的和生悄悄帶回了海寧老家,和生直到抗戰時才病故。金庸把他的事演繹成了小說《連城訣》)。朝廷“甄別參革”時,他已在老家。平時作詩自娛,也做了很多公益事業。他將查家行醫資料彙編成《查氏醫案》,還完成了《海寧查氏族譜續編》(查良鏗語。金庸先生說是其祖父在此期間編了一部《海寧查氏詩鈔》。)但可惜都未刻印,查文清便去世了。
1924年4月25日,對於古城丹陽來說是一個悲壯的日子。這一天,丹陽縣政府機關、公會團體、行業協會、學校等各界人士共2000多人,一起來到位於喬家巷的公園內,弔唁一位對丹陽人來說極其重要的人物。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不是別人,正是前不久故去的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的祖父、清代丹陽知縣查文清。

後人評價

  • 丹陽百姓
丹陽人民對查文清縣令是十分感恩的。當時朝廷為“辛卯教案”對二十一位百姓判了刑,但在丹陽無一人逮捕判刑。查文清去世後,當時經他指點出逃的三十七戶人家及丹陽幾十位士紳一起來海寧祭奠。到袁花後,問明去查家的路後,三十七戶人家是三步一磕頭,一直跪拜至查家的。見墳地狹小,這些士紳和三十七戶人家共同出資,購下了墳周圍六十畝土地給查家,以示謝恩。更有一受恩於查文清的案件參與者留下遺囑:凡我子孫,生男者到查家為奴;生女者,到查家為妻、妾,如不納,為婢;如不用,才可另謀職業。良鏗先生的夫人即是這戶人家的孫女。可惜在為查家留下二子後即逝,良鏗先生也未續娶。
  • 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在小說《連城訣》後記中說:“我祖父查滄珊公做知縣有成績,加了同知銜,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丹陽教案’”。他所講的“丹陽教案”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反帝鬥爭事件,曾收入中學歷史教科書。查文清身為丹陽縣令,在處理“教案”事件中表現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不肯為自己的官位利祿而殺害百姓的高風亮節,令後人敬佩。

後世紀念

《查公滄珊哀輓錄》
丹陽民眾感恩查文清對地方的貢獻,海寧查家自然也沒有忘記丹陽城鄉各界的深情。追悼會舉行後,金庸的父親查懋忠和兩位兄長查教忠、查釗忠,一起向丹陽各界呈送了答謝詞。為了記錄這段難忘的歷史,查教忠、查釗忠、查懋忠三兄弟編印了《查公滄珊哀輓錄》。三兄弟在“哀輓錄”跋中如是說:“不孝等顧茲盛況,恐日久散失,轉負各界高清,爰於讀禮之餘次第匯集手寫一過,分為二卷,以存當日兩地受唁之事實。”
《查公滄珊哀輓錄》分上下兩卷,上卷是海寧查家領帖,下卷記載丹陽追悼會。“哀輓錄”名家匯集,民主革命家章太炎題簽,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晚清狀元實業家張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撰祭文,國學大師王國維、外交家顧維鈞等寫輓聯。
《查公滄珊哀輓錄》不但是研究查文清和光緒辛卯年教案的重要文獻,也是研究海寧、丹陽地方歷史的重要史料。其中,《辛卯教案始末紀》和《前縣令查公滄珊治丹事略》等文獻,是研究查文清和“辛卯教案”的珍貴史料,“哀輓錄”還收錄了罕見的查文清遺像和丹陽追悼會場景照片,收錄了名家和各個機關團體、學校、個人的輓聯、輓詩。同時,還收錄了丹陽、海寧兩地舉辦丹陽追悼會的公函和答謝詞等,內容極為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