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樹果實

柘樹果實

柘樹果實,中藥名。為桑科柘屬植物柘樹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ière[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ex Lavallee]的果實。植物柘樹,分布於我國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等地。具有清熱涼血,舒筋活絡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柘樹果實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蕁麻目
  • :桑科
  • :柘屬
  • :柘樹
  • 分布區域:我國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果實將成熟時
  • 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佳子《綱目》,山荔枝、水荔枝《福建藥物志》,野荔枝(福建),野梅子(江西、湖南)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入心、肝經。

功效

清熱涼血,舒筋活絡。

主治

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治跌打損傷,柘樹將成熟果實切片曬乾,研粉。每次1調羹,用黃酒吞服,每日2次,連用5-6d。(《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果實將成熟時採收,切片,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完整果實近球形,直徑約2.5cm,鮮品肉質,橙黃色。乾品多為對開切片,呈皺縮的半球形,全體橘黃色或棕紅色,果皮內層著生多數瘦果,瘦果被乾縮的肉質花被包裹,長約0.5cm,內含種子1枚,棕黑色。氣微,味微甘。

形態特徵

植物柘樹,別名柘《詩經》,柘桑(《淮南子》高誘注),文章樹《清異錄》,灰桑樹《淮陰縣誌》,黃疸樹、刺釘《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九重皮、大丁癀《福建中草藥》,刺桑、奶桑《貴州草藥》,痄腮樹、黃龍蛻殼《雲南中草藥》,鐵骨子(河南),柘骨針、棘針樹(江蘇),柘刺(浙江、江蘇、安徽),老虎肝、雙騰、尖尾風、黃桑(廣西)。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米。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毫米。單葉互生;葉柄長0.5-2厘米;托葉側生,分離;葉片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厘米,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後除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裡。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500米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緣及溪旁。

相關論述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涼血,舒筋活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