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柘城新城
- 建造時間: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 用於:署衙辦公
- 地點:睢州
歷史沿革,現狀,歷史考證,
歷史沿革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兵備道董文采因為睢州農民曹貢叛亂,知縣劉田重修四門城樓,將女牆改為磚牆。萬曆十一年(1583年)知縣馮榛重修東,西二門,建八處敵台,十五處警備通道,並在四門城樓外用疊磚修建了吊橋,以防流寇入侵,甚為壯觀。
明崇禎九年(1636年),知縣馮鳴玉與縣內知名人士杜齊芳,劉心乾等創修磚城,改南門外為向巽寅陽門,且將城壕挖深。崇禎十五年(1642年)縣城再次毀於流寇。崇禎十六年(1643年)知縣朱用溱進行了修繕。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縣張繹再次對城樓進行修復。在城牆上建敵樓十二座,垛口九百九十七處,並加固了四門吊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北城被洪水沖塌,知縣史鑑捐貲修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縣周夢龍同縣內知名人士一道捐款修繕。
柘城縣的城池自清乾隆二十八年知縣周夢龍倡修後,城內居民的安全得到保障。但至鹹豐四年(1854年),城池被捻軍摧毀。鹹豐五年(1855年)春,知縣王元緒到任,巡視城牆,甚為擔憂,這時恰有匪徒作亂,則召集城內鄉紳竇缽等商議。王知縣以身作則,首倡義舉,帶頭捐獻白銀二百兩。眾鄉紳被感動,也爭相出貲,募集白銀一千七百兩;又於城牆周圍挖掘荒廢的廟宇等舊建築,集磚30萬塊;聘請為人公正的長者監工,對坍塌的城牆,城樓等作了維修。
現狀
民國以來,城牆漸漸失去其保境安民的作用,再沒有作過維修,直至漸漸推平,不見遺蹟。我們所見到的北湖西側的一段舊城牆,不過是柘城的舊城城牆。
歷史考證
從以上考證我們可以看出,柘城古城是由黃河決堤,加之大雨連綿,城牆被洪水沖塌,大水灌注縣城所致。黃河決堤能夠淹沒柘城縣城的原因,是因為黃河在明朝以前途徑柘城。黃河十年九澇,我們這裡的地勢為塵沙淤泥逐年抬高,使縣城形成外高內低的特殊地勢,大水灌城在所難免。於是便造成了嘉靖年間的那場災難,於是我縣便有了舊城和新城,於是便誕生了有關柘城舊城是"蜇"下去的一系列優美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