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連續學說,細胞遺傳學上的一種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染色體連續學說
- 所屬學科:細胞遺傳學
染色體連續學說,細胞遺傳學上的一種理論。
染色體連續學說,細胞遺傳學上的一種理論。認為細胞在累代相傳中,染色體保持遺傳的隱定性和連續性。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基因在染色體上成直線排列,每個基因的相對位置固定不變。而且,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的行為是孟德爾定律的基礎。因...
染色體遺傳學說,是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對孟德爾學說的進一步發展。染色體的介紹 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他用果蠅做了大量試驗,提出了遺傳因子位於染色體上。1909 年,丹麥遺傳學家詹森首次把孟德爾的“遺傳因子”稱作基因 。染色體存在於細胞核中,在細胞期(細胞不分裂的時期),它以染色質的狀態存在;在細胞分裂時,成為...
遺傳的染色體學說(the chromosome theory of inheritance),生物領域術語,是由薩頓於1903年提出的。定義 由薩頓提出的遺傳的染色體學說認為,染色體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為核遺傳的物質基礎。基因分配的規律性,可從細胞至細胞,亦可從世代至世代,和伴隨而來的遺傳重組,均取決於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特徵性行為。染色體...
遺傳的染色體學說的證據來自於這樣的實驗,一些特殊基因的遺傳行為和性染色體(sexchromosome)傳遞的關係。性染色體在高等真核生物的兩種性別中是不同的。性染色體的發現為Sutton-Boveri的學說提供了一個實驗證據。在孟德爾以前(1891年)德國的細胞學家亨金(Henking,H)曾經用半翅目的昆蟲蝽做實驗,發現減數分裂中雄體...
關於人類的性別決定機制,被廣泛接受的是性染色體學說。該學說認為,性染色體(X和Y)在性別決定中起核心作用,人類性別是受精時由精子和卵子中的性染色體決定的。X和Y兩個性染色體在形態、結構和大小上均有明顯的差別,且男性細胞中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Y,女性細胞中的性染色體組成則為XX,即男性為異型性染色體,女性...
所以這一學說又稱為種質連續學說。學說介紹 魏斯曼的種質學說是在C.R.達爾文的選擇學說的基礎上概括了當時生物科學中的成果和他自己的研究結果推論出來的。這一學說對以後的染色體遺傳理論的建立以及基因學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種質介紹 魏斯曼認為種質包含生物體的一切遺傳物質。這些微小的物質稱為遺子(id),它們...
魏斯曼預測道:在卵和精子的成熟過程中,必然有一個特別的減數分裂過程使染色體數目減少一半,而在受精時,精卵兩個細胞核融合,即恢復正常的染色體數。這一預見在1888年被德國生物學家博維里(Theodor Heinrich Boveri,1862年–1915年)和波蘭裔德國植物學家斯特拉斯伯格(Eduard Adolf Strasburger,1844~1912)所證實...
物質學說(germ plasma theory):是把生物體分為種質和體質,認為生殖細胞的染色體便是種質,身體的其他部分則是體質。種質學說是德國的生物學家 魏斯曼(A. Weismann,1834~1914)在1892年提出的是把生物體分為種質和體質,認為生殖細胞的染色體便是種質,種質是獨立的、連續的,它能產生後代 的種質和體質,而體質...
”然而1910年以後他反對染色體學說以及繼續堅持物種驟然形成的觀點就不再能說是建設性的。作為一個革命者來說他曾經留下了不朽的名言(1908:22):“請珍惜你所發現的例外情況;如果沒有例外,工作就會變得如此枯燥無味誰也不願意去進一步推動它前進。把這些例外情況永遠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例外就像修建中的大廈的...
《遺傳學(第4版)》主要內容包括孟德爾定律、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孟德爾遺傳的拓展、遺傳的分子基礎、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連鎖交換與連鎖分析、細菌和噬菌體的重組和連鎖、數量性狀遺傳、遺傳物質的改變、重組、轉座與DNA損傷修復、細胞質和遺傳、基因組、基因表達與基因表達調控、遺傳分析策略與方法、遺傳與個體發育、...
2.4 遺傳的染色體學說 2.4.1 染色質和染色體 2.4.2 細胞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 2.4.3 染色體周史 2.4.4 遺傳染色體學說的提出 2.4.5 遺傳染色體學說的證明 2.5 遺傳學第三定律 2.5.1 連鎖遺傳現象的發現 2.5.2 完全連鎖與不完全連鎖 2.5.3 交換和重組值 2.6 遺傳基本定律在遺傳學發展中的作用...
20世紀初遺傳學建立,T.H.摩爾根等人進而建立了染色體遺傳學說,全面揭示了遺傳的基本規律。這本應彌補達爾文學說的缺陷,有助於進化論的發展;但當時大多數遺傳學家(包括摩爾根在內),都反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人們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信仰,發生了“嚴重的危機”。①新拉馬克主義與新達爾文主義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
20世紀初遺傳學建立,T.H.摩爾根等人進而建立了染色體遺傳學說,全面揭示了遺傳的基本規律。但把遺傳學說用在進化論上,會導向種族、血統決定論,所以當時大多數遺傳學家,都反對含有進化意義的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摩爾根反對的是達爾文的性選擇學說Sexual selection)。現代理論 20世紀20~30年代首先由R.A.費希爾、S....
1926年摩爾根出版了《基因論》全面詳細地介紹了他的基因學說。進行遺傳學研究時,實驗材料的選擇非常重要。摩爾根所選擇的果蠅非常易於在實驗室中培養,而且繁殖很快,從卵到成蟲只需要10-14天,這樣可以大大縮短觀察每代遺傳現象的時間,此外,果蠅的染色體非常簡單,只有4對,這也有助於分析遺傳現象和染色體的關係。...
人類分子遺傳學的研究成果支持人類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的學說,即生活在地球上的現代人類均是約5-10萬年前走出非洲的史前人類的後裔。Y-染色體單倍群及線粒體SNP研究表明,定居於東亞地區的現代人類,其祖先在離開東非洲後進入阿拉伯半島,沿印度洋海岸線進入東南亞地區(包括我國雲南),後來逐漸向北部內陸地區...
2001年在美國《科學》雜誌上披露他們對一萬二千條染色體的研究結果,在東亞人身上發現了七萬九千年前非洲人特有的遺傳標記。這一課題組負責人金力認為,這是如今支持“東亞人非洲起源說”的有力證據,它進一步表明,來源於非洲的人群完全取代了原來居住在亞洲的古人類。他們推論,東亞人的祖先大約是在六萬年前從非洲...
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沒有變異就沒有進化,這是從古到今所有進化論者毋庸置疑的共識。生物變異是生物多樣性的主要來源。基因突變 正常人的紅細胞是圓餅狀的,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患者的紅細胞卻是彎曲的鐮刀狀的。這樣的紅細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性貧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分子...
①小麥粒色遺傳受多對基因控制,符合遺傳的基本規律 ,說明這些基因位於染色體上;②F2類型的分離比符合二項分布(p+q)n,表現連續變異,涉及的基因數越多,F2出現的類型也越多;③多對基因間無顯隱性關係,顯性基因間具累加作用。理論解釋:設A1a1和A2a2為兩對決定籽粒顏色的基因,A為增效基因,a為減效基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