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脂點黃斑病是一種普通害柑橘成熟葉片病害。部分地區爆發蔓延,引起大量落葉,嚴重影響柑橘樹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柑橘脂點黃斑病
- 外文名:Greasy yellow spot of citrus
- 異名:柑橘脂斑病、柑橘黃色膩斑病
- 危害部位:主要為害柑橘成熟葉片
基本信息,病害症狀,病原特徵,侵染循環,發生因素,寄主抗性,栽培因素,環境因素,防治方法,農業防治,藥劑防治,
基本信息
英文名 Greasy yellow spot of citrus
簡介 柑橘脂點黃斑病為普通病害。部分地區爆發蔓延,引起大量落葉,嚴重影響柑橘樹勢。
病害症狀
主要為害柑橘成熟葉片,有時也可侵害果實和小枝,在田間表現症狀有3種類型。
(1)脂點黃斑型:葉背先出現針頭大小的褪色小點,對光透視呈半透明狀,後擴展成黃色斑塊,葉背病斑上出現疤疹狀淡黃色突起小粒點,隨病斑擴展和老化,小粒點顏色加深,變成暗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與脂斑對應的葉片正面上,形成不規則的黃色斑塊,邊緣不明顯,中部有淡褐色至黑褐色的疤疹狀小粒點。
(2)褐色小圓星型:初期葉片表面出現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圓形斑點,後擴展成直徑1~3mm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灰褐色,邊緣顏色深且隆起,中間的色澤稍淡且凹陷,後期呈灰白色,其上布滿黑色小粒點。秋梢葉片上病斑為褐色小圓星型。
(3)混合型:在同一張病葉上,同時發生脂點黃斑型和褐色小圓星型的病斑。夏梢受侵染後,最容易在葉片上出現混合型症狀。果實受侵染後,在果皮上出現褐色小斑點,病菌不侵入果肉
病原特徵
病原為柑橘球腔菌Mycosphaerella citri Whit.。
(1)形態:分生孢子器,隨圓形或不規則形。分生孢子單胞,球形,卵形或絲狀。子囊殼埋生於黑色子座中,球形,單生或簇生,直徑420~700?m。子囊無色,無柄.長棒形, 大小(42.3~58.5)?m×(6.5~12.1)?m。子囊孢子梭形,單胞,無色,大小(10~16.3)?m×(3.32~5.91)?m。每個內子座1小時可釋放子囊孢子1 120~8 662個。
(2)特性:生長適溫為10~35℃,最適溫度為20℃。卵形分子孢子發芽溫度5~35℃,適溫為15~25℃。絲狀分生孢子不易發芽。
侵染循環
病原多以菌絲體在樹上病葉或落地的病葉中越冬,也可在樹枝上越冬。當春天氣溫回升到20℃以上,病葉經雨水濕潤,產生大量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
發生因素
寄主抗性
②樹體。樹齡大發病重,幼齡和成齡樹發病輕。春梢發病比夏梢和秋梢嚴重。
栽培因素
歷年發病重,冬季清園不到位,老病葉多的果園,當年發生病害就會嚴重。果園失管,樹冠郁蔽,樹勢弱,則發病重,落葉多。
環境因素
三明柑橘產區3月下旬開始發病,5月上旬大多數兩年生葉片出現不同程度的病斑,引起大量落葉。6~7月份當年生春梢葉片上病斑逐漸變多,9月大量落葉。在新梢成熟期,溫度適宜,濕度大,病害流行,甚至爆發。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①推廣矯形修剪技術。以矮化、開心、通風透光,主枝分布均勻為原則,改高冠圓頭形為低乾開心形,改平面結果為立體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