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黑斑病

柑桔黑斑病

柑桔黑斑病又名黑星病,是由柑橘葉點黴菌所引起的、發生在將成熟的柑桔果實上的一種病害。病斑初時小,紅褐色。擴大後圓形,邊緣暗紅褐色乃至黑褐色,中部凹陷,灰褐色乃至灰色,其上生一個至幾個以至十幾個黑色小粒點。

柑桔黑斑病主要為害果實,使果實品質降低,不耐貯藏。果實在貯運期可繼續發病。病斑較大,不規則形。病部往往受腐生菌侵染而引起寄主包括柑、桔、柚、甜橙、檸檬香橙等。

黑斑病菌只在幼果起進行侵染,防治該病要貫徹以噴藥保果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柑桔黑斑病
  • 別名:黑星病、柑橘黑斑病
  • 病原:柑橘葉點黴菌
  • 為害部位:果實
  • 為害植物:柑桔
病害學史,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害學史

1895年,Benson初次在澳大利亞一柑桔園中發現柑桔黑斑病,並發表柑桔黑斑病病果的圖片。1948年,Kiely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發現柑桔黑斑病病菌為柑桔球座菌並命名為Guignardia citricarpa Kiely,該病菌屬子囊菌門、腔菌綱、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球座菌屬。Mcalpine初次將該病害病原鑑定為柑桔莖點霉Phoma citricarpa McAlpine。1973年,Van der Aa經過翻閱資料和從新檢測模式菌,將柑桔莖點霉歸到葉點霉屬,重新命名為柑桔葉點黴菌Phyllosticta citricarpa MeAlpine VanderAa。因中國以外發現並研究較早,所以對中國國內研究帶來諸多便利條件。
1919年,日本學者澤田兼吉在中國台灣發現柑桔黑斑病,隨後Lee報導了中國南部地區柑桔黑斑病調研情況。Fawcett在1936年記錄柑桔黑斑病在中國福建、雲南、浙江等主要產區出現。朱偉生和曾憲銘對引起柑桔黑斑病的病原菌先後做了全面報導。蒲占清等對浙江台州地區柑桔黑斑病的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台州黃岩地區柑桔黑斑病染病比較普遍,其中當地早桔、慢枯和黃岩蜜柑染病較嚴重。

病原特徵

柑桔黑斑病原菌為柑橘葉點黴菌(Phoma citricarpn McAlp.)屬半知菌類,球殼孢目。有性世代(Guig-nardia citricarpa Kiely), 屬子囊菌。病斑上的黑色小粒點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褐色,大小為120(-350)微米×85(-195)微米,有孔口,孔口為14-17微米。分生孢子有兩種類型,一種長橢圓形或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為7(-12)微米×5.3(-7)微米;另一種短桿狀,兩端略膨大,單胞,無色,大小為6(-8.5)微米×1.8(-2.5)微米。這兩種分生孢子不產生在同一個分生孢子器里。分生孢子梗長形,頂端細,無色,單胞,大小為9(-11)微米×1(-2)微米。該菌發育適溫為15-38℃,最適溫度為25℃左右。
柑桔黑斑病
柑桔黑斑病菌

為害症狀

柑桔黑斑病多發生在近成熟的果實上。在年桔果實上出現3種病斑:①斑點初時小,紅褐色,擴大後圓形,直徑1-5毫米,多數為2-3毫米,邊緣暗紅色乃至黑揭色,隆起,中部凹陷,灰褐色乃至灰色,其上生一至數個乃至幾十個黑色小粒點(分生孢子器),幾個斑點可以聯合成較大的不規則的病斑。病部不深入果肉。②斑點細小,直徑約1毫米,圓形,邊緣磚紅色,稍隆起,中央淡褐色,微陷,無小黑色粒點(分生孢子器),斑點密布於果面某一部分,多時占整個果面的1/3-1/2,但並不擴大聯合。③整個病斑黑褐色或黑色,深陷,無隆起的邊緣,直徑約1毫米左右,有或無黑色小粒點。在紅檸檬果上出現與年桔上的②③種斑點相似的病斑。在茶枝柑上則只出現與年桔上的①種斑點相似的病斑。在蕉柑果實上出現與年桔上的①和③種斑點相近的病斑,後一種斑點在田間植株上可擴大聯合成不規則的大斑塊,無黑色小粒點。甜橙類的果實上病斑有兩種,與年桔果上的①和②近似。
在茶枝柑、年桔和紅檸檬等柑桔類染病小枝條和葉片上出現小斑點。枝條上的斑點與年桔果上的②種斑點相似。一個枝條上一般有幾個病斑,但大多無黑色小粒點,少數有2-3個小黑粒。葉片上的病斑與年桔果上的①斑點相似,直徑1-1.5毫米,大多在1毫米以內。每張葉片上有幾個至幾十個病斑,但不聯合成大斑塊,大多無黑色小粒點,少數有3-4個小黑粒。斑點可穿透葉的兩面,有的病斑發生在主脈的背面,不穿透兩面,呈梭形或橢圓形,局限在主脈上。
果實受害後,品質降低,不耐貯運。病斑多時常引起落果和腐爛。
貯運期果實繼續發病,病斑較大,不規則。病部往往受腐生菌侵染而引起腐爛。

分布範圍

柑桔黑班病在中國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省都有發生。

侵染循環

病原以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越冬,次年春分生孢子器內散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主要借風雨傳播,落在寄主植物幼果嫩梢上萌發芽管進行侵染,並發展為菌絲體。菌絲體在寄主組織內受到抑制進行潛育,到果實和葉片將近成熟時迅速生長擴展,受害部出現病斑。病斑上再產生分生孢子,並傳播進行侵染。
在中國廣東曾於冬末春初發現本菌在病落葉,上產生子囊殼。用子囊孢子接種,其症狀與用分生孢子接種的相同。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環中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查明。

流行規律

高溫多濕,發病較嚴重。果園鬱閉悶熱,病害常嚴重發生。在潮濕和乾燥互動變換條件下,溫度在21-28℃時,脫落的病葉10天內就有子囊果形成, 27天內就有子囊孢子發生。但長期潮濕的天氣,葉片過早腐爛,會導致病原菌死亡,而長期乾旱的天氣,子囊果不能形成。
不同柑桔類別、品種和品系的抗病性差異顯著。柑類和橙類較抗病,桔類較感病。在桔類中,如茶枝柑(即大紅柑)、南豐蜜桔、早桔、本地早、黃岩乳桔發病較重。柑類中,右柑、蕉柑較重,而雪柑、紅柑發病較輕。此外,檸檬沙田柚發病也較重。另外,果實發病輕重也與樹齡有關。4-5年生植株一般發病較少,7 年以上大樹,特別是老樹發病較重。
凡栽培管理不良、肥料不足、土壤有機質少、樹勢衰弱的桔園,發病較重,反之則較輕。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冬季清園,減少侵染源:結合採果修剪,注意剪除病枝葉,並將落葉、落果集中燒毀。並結合防治其它病蟲,噴一次波美0.8-1度石硫合劑。
果園管理:為了做好柑桔黑斑病的防治工作,對易感染柑桔黑斑病的品種苗木主要是通過對苗圃、果園進行殺菌消毒來預防,並且做好果園管理。在果苗的選擇方面,應選擇無病苗,並且做好檢疫消毒,加強果樹的修剪,在越冬期間,需要做好果樹的修剪,以增強通風透光,減少陰遮。加強果園的水分管理,完善果園的灌溉系統,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在花芽形態分化期(11-12月),春梢萌動及開花期(2-4月)和果實膨大期、著色期(6-10月)遇乾旱應及時灌溉;在多雨李節和暴雨後對果園積水要及時排除。

化學防治

噴藥保果:柑桔黑斑病病菌只在幼果期進行侵染,噴藥保果必須在落花後一個月至一個半月內進行。每隔15天噴1次0.5%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共噴2-3次。噴波爾多液後要注意加強對銹壁虱的防治。也可用代森錳鋅類的大生M-45或必得利與銅製劑交替使用。據中國廣東新會縣經驗,5-7月間噴3次0.6:1:100波爾多液,收效良好。據中國四川重慶試驗,6月下旬至7月下旬噴2次或7月下旬噴一次內吸性殺菌劑,如50%多菌靈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可顯著減輕為害。
也可在花後45日內和8月份前後進行噴藥保護,間隔10-15天一次,連續2-3次。可選用43%好力克SC600 倍液,70%安泰生WP3000倍液,80%大生M-45WP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WP800-1000倍液,50%多菌靈WP600倍液,45%晶體石硫合劑300-400倍液,0.5:1:100波爾多液等,注意藥劑輪換使用,避免病菌產生抗藥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