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博物館島(柏林的博物館島)

柏林博物館島

柏林的博物館島一般指本詞條

柏林博物館島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群,五座廟宇類建築呈現出 6,000 年人類歷史的珍貴寶物。 1999 年,這裡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這說明坐落在柏林歷史中心的柏林博物館島不光是柏林博物館屆的核心,更是歐洲最大的文化投資項目。

柏林博物館島Museumsinsel (Museum Island)由柏林老博物館同其後的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博德博物館及佩加蒙博物館組成柏林著名的博物館島。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館所收藏的大型歷代建築物部分最具盛名。如希臘佩加蒙神廟的祭壇、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的小亞西岸密列特的市集大門和巴比倫的依舒塔爾城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林博物館島
  • 外文名: Museumsinsel(Museum Island),Berlin
  • 所在地:德國柏林
  • 島嶼名稱:施普雷島
  • 地位: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簡介,特色,博物館歷史,設計師,

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柏林的博物館島
Museumsinsel(Museum Island),Berlin
入選時間:1999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vi)
地理位置:N52 31 11 E13 23 55
遺產面積 : 8.6 ha
遺產編號:896
遺產描述
柏林的博物館島位於柏林的市中心,列入本項世界文化遺產的有柏林老博物館、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博德博物館及佩加蒙博物館。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館所收藏的大型古代建築物部分最具盛名。柏林博物館島上的建築群是一組獨特的文化遺產。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博物館島集中了德國博物館的精華。島的最南端,緊鄰宮殿大橋和柏林大教堂的是老博物館(Altes Museum),在它前面伸展著盧斯特花園。最北端是新博物館(Neues Museum)和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面向西側的是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最外側的是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柏林博物館是推進現代博物館建築設計最好的說明,是啟蒙時代的一種社會現象,並影響了法國革命。這個博物館島是城市的象徵,也是想像變成實體的最好例證。
1999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vi),柏林的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博物館是一種社會現象,源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柏林的博物館島共有五個建於1824年至1930年間的博物館,是一種理想的實現,展示了20世紀博物館設計方式的變革。各個博物館的設計都有意地在其藝術藏品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繫,而各建築的規劃和建築質量又大大提升了館中藏品的價值,這些藏品展示了各個時期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

簡介

博物館島集中了德國博物館的精華,如展現古埃及歷史的佩加蒙博物館、匯集了世界美術大師作品的國家繪畫陳列館、德國歷史博物館等。博物館島位於前東柏林地段,當時由於經濟困難,島上各大博物館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德國歷史博物館在歷史上曾是一個兵器庫。169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為兵器庫奠基,1730年才全部完工。從1731年到1876年普魯士王國一直把它作為國家重要的軍事器械庫,1952年原東德政府將其改作為歷史博物館。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島上的所有建築進行重新維修。
柏林博物館島
柏林博物館島位置圖

特色

博物館島(museumsinsel)上的建築群是一組獨特的文化遺產。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島的最南端,緊鄰宮殿大橋和柏林大教堂的是老博物館(Altes Museum),在它前面伸展著盧斯特花園。最北端是新博物館(Neues Museum)和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面向西側的是佩加蒙博(Pergamonmuseum),最外側的是博德博物館(Bodemuseum)。這組經過百年歷史建造完善起來的博物館群體建築在二次大戰中70%以上被毀,二次大戰之後,東西柏林分裂,博物館中的藏品也被分散在東西柏林多處。要對博物館進行重新修復,並將以前的藏品大部分物歸原處,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一位叫做約翰·斯特蘭奇 (John Strang) 的蘇格蘭歷史學家曾經寫道:流連於柏林的博物館中,哪怕花費數天時間,也僅僅是管中窺豹。 曾幾何時,施普雷島 (Spreeinsel) 上還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博物館:1830 年,在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 (Karl Friedrich Schinkel) 的設計下,這裡修建了老博物館 (Altes Museum),這也是第一家對公眾開放的普魯士博物館。 接著在 1859 年建成了新博物館 (Neues Museum)、1876 年老國家 (Alte Nationalgalerie)、1904 年博德博物館 (Bode-Museum) 以及 1930 年的佩加蒙博物館 (Pergamonmuseum)。 博物館島的建築主要用於展示 19 世紀的藝術作品以及舉辦考古展,在其中,伊什塔爾城門 (Tor von Ishtar)、佩加蒙祭壇 (Pergamonaltar)、米利都的市場大門 (Markttor von Milet)、娜芙蒂蒂半身像 (Büste der Nofretete) 和青銅時期的“柏林金帽”(Berliner Goldhut)都是令世人驚嘆的偉大考古傑作。 在兩德統一之後,人們開始將分散於東德和西德的收藏品收集起來。 而受戰爭影響被保存於國外保險庫中的部分珍貴文物也被帶回到它們原來的展廳。 因此,在大約 60 年的時間裡都被作為戰爭遺址保留在城市版圖中的新博物館,從 2003 年起在英國明星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 (David Chipperfield) 的領導下斥巨資完成了修復和重建工作。 如今,詹姆斯·西蒙畫廊 (James-Simon-Galerie) 這座嶄新的建築被視為整個博物館島的中央入口,而一條考古大道則由幾座建築在空間和主題上相互銜接而成,它們將為您開啟進入世界文化寶庫的大門。

博物館歷史

柏林的博物館島共有五個建於1824年至1930年間的博物館,展示了20世紀博物館設計方式的變革。中世紀時柏林的施普雷島北部由於地勢較低還是一片沼澤,地勢較高的南部則在13世紀時發展起來一座名為Cölln的城市。179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採納了考古學家、藝術學教授阿洛伊斯·希爾特(1759年6月27日-1837年6月29日)的建議,要在島上建造一座博物館,以展出古代和新時代的藝術珍寶。1810年腓特烈·威廉三世正式頒布法令舉辦向公眾開放的藝術展覽,以回應柏林市民對於公眾教育和公開藝術展會越來越大的呼聲。普魯士的傑出建築師、城市規劃師與畫家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於1822年提出了在施普雷島北部新建博物館建築的規劃圖,在申克爾的草圖中,除了新建一座博物館外,還有排水渠和多座橋樑,博物館的工程由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者、教育家威廉·馮·洪堡總負責。
博物館島上的第一座建築是1830年建成的博物館(現為柏林舊博物館),它同時也是普魯士的第一座公眾博物館。1859年普魯士皇家博物館(現為的柏林新博物館)開張,緊隨其後的是1876年的國家畫宛(現為老國家藝術畫廊)、1904年的位於島尖上的腓特烈國王博物館(1960年起改名為“博德博物館”,以紀念德國藝術史學家、現代博物館學的創始人之一威廉· 馮· 博德(1845年12月10日-1929年3月1日)),和1930年的帕加馬博物館。1870年代末,這塊區域被正式命名為“博物館島”,就此宣告了普魯士王國仿效巴黎和倫敦規模建造博物館的決心,1880年進一步決定,今後在博物館島上將只展出“高貴的藝術品”,這在當時指的是歐洲和近東藝術。

設計師

柏林歷史博物館新館是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