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備忘錄

柏林備忘錄

柏林備忘錄(Berlin Memorandum),是1876年俄國德國奧匈帝國為尋求巴爾幹事件的解決方案在柏林草擬的備忘錄。

基本介紹

內容,背景,原因,結果,相關城市,

內容

1876年俄國德國奧匈帝國為尋求巴爾幹事件的解決方案在柏林草擬的備忘錄。1875年,巴爾幹半島爆發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反對土耳其的民族起義,鄰近的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均表支持。俄、奧、英、德都想乘機取利。奧匈帝國企圖吞併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並防範塞爾維亞進行干涉和俄國採取單獨行動,於同年12月30日由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照會簽署1856年《巴黎條約》的各國政府,要求土耳其在波、黑兩省實行改革,包括土地、稅收和宗教改革等等,以平息起義。土耳其同意,但起義者識破安德拉希的用心,斷然拒絕。1876年5月,俄國外交大臣A.M.戈爾恰科夫同安德拉希、O.von俾斯麥在柏林舉行會談,尋求解決辦法。5月13日通過了《關於巴爾幹事件的備忘錄》通稱《柏林備忘錄》。備忘錄仍堅持在改善居民的命運時,不破壞政治現狀,並在必要時應制止威脅現狀的危機。其內容實為安德拉希照會的擴大本。法國義大利同意三皇方案,但英國為制止俄國勢力的擴張,唆使土耳其予以抵制。

背景

巴爾幹半島的10個國家共有面積大約是154.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3億。其中,土耳其面積為78萬平方公里,人口6690萬;羅馬尼亞面積23.7萬平方公里,人口2320萬;南斯拉夫(包括塞爾維亞和黑山)面積10.2萬平方公里,人口1064萬;希臘面積13.1萬平方公里,人口1047萬;保加利亞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843萬,克羅地亞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469萬;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面積5.1萬平方公里,人口452萬;阿爾巴尼亞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333萬;馬其頓面積2.5萬平方公里,人口203萬;斯洛維尼亞面積2萬平方公里,人口197萬。由於土耳其只有3%的領土位於巴爾幹,所以一般不把土耳其包括進巴爾幹國家的行列。除去土耳其,巴爾幹地區的面積近80萬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萬。
巴爾幹地區位於歐亞兩洲的接壤處,是歐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時,這裡民族成份複雜,宗教多樣。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歐洲的火藥桶。
巴爾幹地區長期是各大國覬覦的對象,多次遭到大國的統治。14世紀下半期,奧斯曼帝國入侵巴爾幹;19世紀中期,奧匈帝國也開始將巴爾幹的西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俄國自從15世紀以來一直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在巴爾幹地區爭奪勢力範圍。在這些帝國的統治之下的巴爾幹各國人民長期受到民族歧視和宗教壓迫,巴爾幹人民的解放事業往往與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聯繫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爾幹人民的爭取獨立的運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錯綜複雜的歷史原因,巴爾幹地區的民族和宗教關係十分複雜,歷史遺留問題更是難以解決,特別是領土問題。各個民族都想建立單獨的民族國家,擴大領土範圍。

原因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幹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裡一直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幹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幹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幹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衝突和戰爭。
先後結成反土同盟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幹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幹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幹的局勢更加複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幹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堡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幹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幹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幹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幹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巴爾幹事件巴爾幹事件
兩次巴爾幹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幹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鬥爭。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繫。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幹的爭奪和巴爾幹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複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藥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結果

組成巴爾幹同盟
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即黑山)所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反對土耳其的控制和壓迫所進行的戰爭。盟國由於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權的要求遭到拒絕,在沙皇俄國支持下於1912年10月9日對土耳其宣戰。盟軍為民族解放而戰,士氣旺盛。經過激戰,塞、門兩軍進占馬其頓和亞得里亞海沿岸;保軍控制伊斯坦堡以西地區;希軍進占愛琴海諸島;土軍敗退到埃迪爾內約阿尼納斯庫台等地。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請求歐洲列強進行和平調處。由於盟國得到俄國支持,土耳其得到德國和奧匈帝國支持,在大國影響下,直到1913年5月30日簽訂《倫敦條約》,戰爭宣告結束。戰敗國土耳其喪失了在歐洲的大部領土。
O.von俾斯麥在柏林舉行會談O.von俾斯麥在柏林舉行會談
巴爾幹戰爭的結果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使巴爾幹半島各國人民擺脫了土耳其的長期封建統治,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使巴爾幹各國重新分化,羅馬尼亞與英、法、俄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國。戰爭中,由於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飛機、裝甲車、無線電)的使用,作戰方法也有新的變化:戰鬥隊形更加疏開;軍隊行動更注意隱蔽;進攻多採取機動作戰和迂迴包圍;防禦多採取陣地作戰。巴爾幹戰爭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相關城市

地理位置
柏林(Berlin)德國首都,德國的最大城市。位於中歐平原施普雷河注入哈弗爾河口處。柏林是德國第一大城市,有750年歷史,2000年成為德國的新首都。柏林的建築多姿多彩,蔚為壯觀。人們徜徉街頭,隨處可見到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和巍然挺立的連雲高樓。既有巴洛克風格的燦爛絢麗的弗里德里希廣場,也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申克爾劇院,既有富麗堂皇的宮殿,也有蜚聲世界的現代建築流派作品。這些美不勝收而又經歷了歷史滄桑的各具特色的建築,使人強烈感受著柏林的古典與現代、浪漫與嚴謹的氛圍。柏林是座文化名城,全年幾乎都有文化節,常常瞬眼間,街道就變成了舞台,行人變成了觀眾。
柏林柏林
城市簡介
柏林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學術交流場所之一,有柏林愛樂樂團、柏林電影節、還有音樂劇目“巴黎聖母"和眾多國際著名的展覽和博物館。  柏林德國首都, 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40萬。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韋爾河流經該市。柏林扼東西歐交通要衝,北部距離波羅的海、南部距離捷克均不到200公里。柏林位於歐洲的心臟,是東西方的交匯點。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占城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之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 人口約339萬。
從十九世紀普魯士王朝開始,柏林一直是"日耳曼帝國"的首都。柏林早在13世紀時已成為貿易集鎮,17世紀發展成為地方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它是德國首都和最大城市。戰後,東、西柏林分道揚鑣、各自發展。1990年兩德統一,柏林結束了一個城市、兩種制度的局面,重新成為德國的首都。柏林扼東西歐交通要道,往北距離波羅的海、往南距離捷克均不到200千米。
柏林經濟、文化事業均非常發達。鳥瞰柏林,其周圍被森林、湖泊、河流環抱,城市仿佛沉浸在一片綠色海洋中。施普雷河從南面緩緩流過市區。亞歷山大廣場電視塔,四周環以現代化的旅館、商店、會議廳、教師會館等大型建築,氣魄雄偉、造型美觀。庫爾費斯騰達姆商業街長3千米,商店、服飾店、畫廊鱗次林比。著名的菩提樹街,是歐洲最著名的林蔭大道。
此外,用乳白色花崗岩築成的布蘭登堡門、有800年歷史的聖母教堂、市政廳、博物館島上的古老建築群、"水晶宮"共和國官、洪堡大學等亦十分著名。古老的夏洛特堡宮周圍分布著埃及博物館、古董博物館、史前早期博物館和套用美術館等重要文化建築,其內收藏著許多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古老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直側建有八角形的新教堂。1957年落成的銀色、屋頂呈蚌殼狀的會議大廳是現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柏林還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學術交流場所之一,建有現代化的國際會議中心。兩年一度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也吸引著世界級影星和電影愛好者的關注。
柏林作為德國主要的工業城市,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機器製造、化工、印刷、紡織和食品加工等。
柏林還是國際交通樞紐。1838年柏林-波斯坦鐵路通車,揭開了歐洲鐵路時代的序幕,1881年,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在柏林投入使用。柏林捷運始建於1897年,戰前全長達75公里,設有92個車站,為歐洲最完善的捷運系統之一。現在的柏林有3個主要機場,3座國際性火車站,公路長5170公里,公共運輸網2387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