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該種在形態上為多型性的種,從以上的形態描述可看出,無論是小穗、鱗片與果囊均有較多的變異性狀。長期以來,一些作者只取其中的某些極端性狀作為劃分種的依據,從而發表了
Carex macroura Meinsh.,
Carex hankaensis Kitag.和
Carex supermascula V.Krecz.等若干名稱。但是,通過研究和觀察了中國的大量標本材料以後,發現了這些極端性狀存在著變異的連續性。《
東北草本植物志》(1976)將上述的名稱均併入了該種。《
中國植物志》作者認為,這一分類處理是符合自然的。
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或長而斜生。稈密或疏叢生,高25-40厘米,纖細,粗約1.5毫米,三棱形,稍粗糙,略堅挺。葉短於稈或與之等長,平張,寬2-3毫米,稍堅挺,基部具褐色或暗褐色分裂成纖維狀的宿存葉鞘。
苞片佛焰苞狀,苞鞘下部褐色,背部綠色,上部邊緣白色膜質,苞葉甚短,或呈剛毛狀。
小穗3-4個,下部的1個略疏遠,其餘的較接近,或全部均彼此較疏遠;頂生的1個雄性,不超出、微超出或明顯超出其下的雌小穗,棒狀圓柱形,長8-20毫米,粗約3毫米,具少數或多數密生的花;側生的2-3個小穗雌性,長圓形或長圓狀圓柱形,長1-2厘米,粗3-3.5毫米,具多數稍密生或疏生的花;小穗柄通常不伸出或微伸出苞鞘外;小穗軸直。
雄花鱗片長圓形,長4-4.5毫米,頂端漸尖,紙質,兩側褐色,有寬的白色膜質邊緣,中間綠色,具1條中脈;
雌花鱗片倒卵形、卵形、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4-4.5毫米,頂端鈍或急尖,具短尖或短芒,紙質,兩側褐色或褐紅色,有寬的白色膜質邊緣,中間綠色,有1-3條脈。
果囊稍短於鱗片,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鈍三棱形,長3.5-4.5毫米,淡綠色,密被白色短柔毛,背面通常無脈或具不明顯的短脈,腹面具2側脈並具數細脈或短脈,少有無脈,基部漸狹成長柄,頂端圓,驟縮成外彎的短喙,喙口微凹。
小堅果倒卵形,三棱形,長2.5-3毫米,成熟時黃褐色,基部具短柄,頂端具極短而外彎的喙;
花柱基部增粗,柱頭3個。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000米的草原、山坡、疏林下或林間坡地。
柄狀薹草是一種旱中生密叢型下繁牧草,生於海拔1800-2300米的中山帶,喜溫濕,並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適宜生長在壤質暗栗鈣土或黑鈣土上。它伴生於山地草甸草原草場或散生於山地草甸草場中,局部地段以亞建群種參與組成
小葉忍冬(
Lonicera microphylla)—歪嘴苔草+禾草灌叢草甸草原草場,禾草有
細葉早熟禾(
Poa angustifolia)、賴草(
Leymus sp.)、
草原糙蘇(
Phlomis pratensis)、鵝觀草(
Roegneria sp.)等,草層高度約30厘米,總蓋度70-80%。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中國、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朝鮮半島、蒙古、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吐瓦魯、烏克蘭。
中國分布:甘肅、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陝西、山西、新疆。
生長習性
柄狀薹草在天山北坡通常4月底開始返青,6月中旬前為營養生長期,9月中旬結束生殖生長,10月植株枯黃。
主要變種
柄狀薹草(原變種)(Carex pediformis var. pediformis)。
柞薹草(
Carex pediformis var. pedunculata Maxim.):該變種僅以果囊背腹兩面均有多條突起的縱脈與原變種區別。分布於中國黑龍江(伊春)、吉林(長白山和科爾沁右翼前旗)、內蒙古(興安盟);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生於森林下,海拔500-600米。
主要價值
柄狀薹草適宜放牧利用,分櫱力強,耐牧。開花前莖葉相對柔軟,牛、馬、羊均喜食。開花後莖葉十分粗糙,適口性明顯下降,牛樂食全株,馬和羊部分採食。冬季植株殘留量大,為各類牲畜所喜食,屬良等牧草。
乾草用作編織各種墊子。
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