柁子

柁子

柁子又稱蘭桿棒槌,是編制花邊用的一種木製工具,長約10厘米,為棒槌形,一頭粗、一頭細,粗頭的末端有眼,用來拴玻璃珠子;細頭的末端有兩圈突起的楞,用來纏線。柁子是敬仲鎮泄柳店村的傳統手工製品,據考證產生於清朝康熙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柁子
  • 別稱:蘭桿棒槌
  • :10厘米
  • 定義:編制花邊用的一種木製工具
製作,發展,

製作

製作柁子要用特殊的銑床,銑床一般由村民自己製作,大體結構是:用幾根木框做一個木架,上面安裝兩塊平行的橫木板,橫木板上安裝兩塊平行的豎木板,一塊固定在木架的一端,另一塊可以來回活動,活動木板的下部安裝一塊長橫木,橫木的一端拴上繩子,用來調節豎木板的活動距離,在兩塊豎木板下端分別安裝兩根鐵針,鐵針方向相對。工作時,人坐在木架子前,左腳抻住橫樑底下的繩子,把鋸好的小木棍插在兩根鐵針之間,左手按住銑刀,右手來回拉動木弓子,帶動木棍轉動,銑刀就會將轉動的小木棍製作成柁子。
柁子的製作首先要選木料,一般選用棗木,紅心棗最佳,白心棗木次之,其它還有香椿木、杏木等,但製成的柁子質量較差。將選中的木料截成1.2㎝的木段,然後再將木段切割成長、寬各1.1㎝左右的小木棍,用鑽子在小木棍的一頭鑽上眼,然後將木棍安裝在銑床上製作。製作時,先將小木棍銑成圓棍,俗稱“滾棍”,再用銑床製作柁子的大頭,接下來是製作柁子細的一頭,這道工藝 “銑脖根”,最後用銑刀銑出柁子末端兩條突起的楞,叫做“開葫蘆”。柁子製作完畢以後,每50隻捆成一捆,俗稱“綁把”。
“坨子”製作“坨子”製作

發展

柁子曾經是泄柳店村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過去受傳統封建觀念地束縛防止此工藝外傳,形成了“傳媳不傳女”的習俗。20世紀70年代,花邊業發展迅速,柁子的需求量增大,該村成立了加工柁子的副業組,柁子製作逐漸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產品遠銷全國各地,該村曾派出技術員到天津等地傳授該技藝。目前,受花邊編織業縮小的影響,泄柳村的柁子逐漸減少,只有少量的農戶在從事這一行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