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名:枯葉蛾平腹小蜂
種拉丁名:vnastatus ramakrishnai(Mani)
國內分布:四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枯葉蛾平腹小蜂
- 拉丁學名:vnastatus ramakrishnai(Mani)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四川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
基本信息
種名:枯葉蛾平腹小蜂
種拉丁名:vnastatus ramakrishnai(Mani)
國內分布:四川
形態特徵
成蟲:雌蟲體長2.2-2.7mm,深褐色。頭部具紫色金屬光澤,有絨毛。觸角13節,柄節黃褐色,端部租深,梗節、鞭節黑色,棒節端部斜截。單眼排列呈鈍三角形,例單眼距複眼邊緣與單眼直徑相等。前胸扁平向前逐漸變窄;背板中部凹陷,黃褐色,有一從後緣向前突起的丘狀深色斑。中胸背板中部明顯凹陷,並著生若干較長的白色倒伏狀毛;盾片、小盾片和三角片均呈丘狀隆起,具有相同的稠密刻點,顯紫黃色金屬光澤;中胸側板黃褐色而前部色略深。前足腿節端部下緣有1個小的齒狀突起;足褐色,但前足腿節腹面,中足基節、轉節、腿節腹面基部及第三、四跗節,後足腿節、脛節基部及第三、四脛節均為淡褐色。前翅褐色,端部色漸淡,有2個橫貫翅面的透明斑,分別位於亞緣脈處和緣脈中點至病脈附近,後者呈向內凸出的弧形帶。後翅透明有絨毛。腹部黑色,第一腹節色較淡,產卵器微露出腹末。雄體長1.6-2.4mm,藍綠色。頭橫形,觸角11節,桶節較雌蟲的短,棒節僅為1節。胸部隆起;小盾片發達,顯著隆起。足藍綠色,但前足股節和附節,中、後足聯節基部褐色,中、後足第一至第四財節黃色。翅透明,有絨毛。腹部黑色,卵圓形。
卵:半透明,長橢圓形,長約為寬的2.5-3倍,前端有一突起,末端有細長柄,柄末1/3段明顯膨大,柄長為卵長1.5倍。
幼蟲:1齡乳白色,體射分節明顯,腹末尖削,有叉狀突。末齡幼蟲淡綠色,後轉為乳白色,體肥大,在卵內沿卵殼彎曲成“C”字形。
蛹:初化蛹時乳白色,後漸變黑,複眼、顏、上顎、體服背面和前翅變色較快。在變色過程中,可見顏與唇基間有1條白色橫紋,中胸背板小盾片之前有1個倒“Y”字形白色紋。
生物學特性
枯葉蛾平腹小蜂在馬尾松毛蟲卵內1年發生2—4代,以預蛹在松毛蟲卵內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開始羽化。分別在第一、二代松毛蟲卵內繁殖1-2代,秋後以預捅進入滯育狀態越冬。據5月中、下旬在室內繁蜂結果,該蜂在松毛蟲卵內的發育歷期為18—22天,各蟲態歷期分別為卵期2-3天,幼蟲期(包括預蛹期對一8天,蝸期9-11天。該蜂全天均可羽化,但以7-10時最多。羽化後即可交尾,一般經2天左右方始產卵,也有少數可當日產卵。未經交配的雌蜂亦可產卵,但皆發育為雄蜂。每個寄主卵內通常只產1粒卵,羽化1隻蜂。產卵時如遇其它個體干擾(如雄蜂求偶等),已交配雌蜂往往迴避,然後再回復原處產卵。據室內飼養觀察越冬代成蟲壽命較低,第1代平均壽命為47天,最高可達70餘天,以後隨氣溫升高成蟲壽命逐漸下降。飼養群體大小亦影響成蟲壽命,同一容器內成蟲數量增加,則成蟲壽命明顯呈下降趨勢。
該蜂雌、雄性比隨寄主種類、寄主卵粒新鮮程度等變化很大。在四川林間調查時,在馬尾松毛蟲卵內越冬代雌、雄性比為1.27:1。室內繁殖時,使用新鮮而較大的卵粒時,雌、雄性比可達10:1;而在卵粒質量較差,種蜂產卵期較長,氣溫過高等條件下,雌、雄性比可降至1:5以下。因此用新鮮而優良的寄主卵是人工繁蜂十分重要的問題。
枯葉蛾乎腹小峰除越冬代產卵量較低外,其餘各代比較接近,第一代每雌平均產卵量為175粒,最高者可達300粒以上。但其日產卵量則隨壽命的增加呈下降趨勢。在飼料充足,溫度為25℃左右,濕度為70%左右時,前4個10天的平均日產卵量分別為6.6,6.8,3.2,2.7粒,因此利用種蜂的時間以夏天為宜。在四川每年從8月開始有少數枯葉蛾平腹小峰所產的卵當年不能發育至成蜂羽化,隨即進入滯育狀態,9月份所產卵則93%以上進入滯育而當年不能羽化。但據對卵內該蜂發育情況的解剖觀察,表明該蜂的發育進程直到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才真正停止,即滯育是從12月才開始,同時進入滯育時一律均發育至預蛹階段。解除滯育的時間是次年2月,因此除12月和元月外,在人為控制溫、濕度的條件下可以有10個月的時間進行人工繁殖。經測定該蜂的發育起點溫度為14.7±0.5℃;在30℃恆溫下仍能正常發育;當溫度升高至35℃時仍可產卵,但在奇主印內幼蟲不能完成發育即死亡。最適溫度為25-28℃。濕度以70%左右較為適宜。
該峰在奇主卵內的發育隨著適宜卵粒的大小,許多性狀會發生明顯變化,以雌、雄性比、雌蜂體長和卵內發育有效積溫為例,在松毛蟲卵內時,前述性狀值分別為3.53:1,2.25mm和242.5±11.4日度;而在柞蠶卵內則分別為5.25:1,3.75mm和306±50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