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異孔石鱸

枝異孔石鱸

枝異孔石鱸(學名:Anisotremus virginicus)是石鱸科、異孔石鱸屬魚類。成魚體長可達40厘米,重量為9克。一般體重113克。體高而側扁。頭短。吻短鈍,口小,唇厚。下顎缺乏對頜骨和犬齒。牙齒位於下頜的咽骨上。前鰓蓋骨有細鋸齒。背側輪廓比其他大多數石鱸魚都要高。尾鰭有缺口。體側有黃色和銀藍色相間的縱條紋。 從頸後通過眼睛至嘴角有一條黑色條帶,另一條黑帶從背鰭前端到胸鰭基部。鰭是黃色的。

分布於大西洋西部,自美國的佛羅里達至巴西沿海,包括百慕達、巴哈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棲息在近岸淺水域的珊瑚礁或岩礁區,以甲殼類、棘皮動物及小魚為食。夜行性。其牙齒摩擦會發出咕嚕聲。分布於大西洋西部,自美國的佛羅里達至巴西沿海,包括百慕達、巴哈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枝異孔石鱸最初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於1758年命名為Sparus virginicus。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Anisotremus virginicus(Linnaeus 1758)。屬名Anisotremus源自希臘語“anisos”(不相等)和“ trema” /“-atos”(指孔)。枝異孔石鱸與來自太平洋的間裂異孔石鱸(Anisotremus interruptus)有密切的關係。這一對被稱為萌芽物種,據信在數百萬年前被巴拿馬地峽隔開。

形態特徵

成魚體長可達40厘米,重量為9克。一般體重113克。體高而側扁。頭短。吻短鈍,口小,唇厚。下顎缺乏對頜骨和犬齒。牙齒位於下頜的咽骨上。前鰓蓋骨有細鋸齒。背側輪廓比其他大多數石鱸魚都要高。尾鰭有缺口。體側有黃色和銀藍色相間的縱條紋。 從頸後通過眼睛至嘴角有一條黑色條帶,另一條黑帶從背鰭前端到胸鰭基部。鰭是黃色的。
幼魚沒有黑條紋,而是在尾鰭底部附近有一個很大的深色斑點;兩個黑色條紋在中體和背部水平延伸;頭是鮮黃色。

近種區別

枝異孔石鱸與雙帶棘鯛(Acanthopagrus bifasciatus)非常相似。但是,雙帶棘鯛的骨盆和肛門鰭是黑色的。也與條紋異孔石鱸(Anisotremus taeniatus)相似,但是,條紋異孔石鱸顏色從頭到尾是黃色的,並且有銀灰色的單條紋。

生活習性

習性:枝異孔石鱸棲息在近岸淺水域的珊瑚礁或岩礁區,水深2-20米。夜行性。經常形成大群遊動,偶爾會伴隨著著普氏仿石鱸Haemulon plumierii)遊動。其牙齒摩擦會發出咕嚕聲。
食性:枝異孔石鱸主要以小魚、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甲殼類動物、蠕蟲類的無脊椎動物為食。還可以啄食大魚體表的寄生蟲。
捕食者:鯛魚、石斑魚、鯊魚和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枝異孔石鱸的潛在捕食者。

分布範圍

海域:分布於大西洋西部,自美國的佛羅里達至巴西沿海,包括百慕達、巴哈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
國家: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博內爾島、聖尤斯達蒂斯和薩巴島(薩巴島、聖尤斯達蒂斯、博內爾島)、巴西、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法屬蓋亞那、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巴托洛繆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荷國部分)、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英屬維京群島、美國維京群島。
枝異孔石鱸
枝異孔石鱸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間的獨特配對行為。在開闊的水域繁殖。卵隨著水流漂浮。孵化後,幼魚沉積在植物中或泥濘的底部。該物種全年在牙買加似乎以連續的低水平產卵。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1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枝異孔石鱸的商業經濟價值不高,但它們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配子魚。標本也被收集起來在公共展覽館展出。幼魚是很受歡迎的觀賞魚,要求水族箱350升以上,需設礁體洞穴供隱藏,水溫24-27℃,餵食各種海產切碎的肉類及人工專用餌料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