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故里

【枚乘】(?~公元前140?)字叔,漢(淮安市楚州區河下鎮)人,故居位於在河下鎮蕭湖畔 ,出生於楚州區河下附近的唐代詩人趙嘏就有“家在枚皋(其子)舊宅邊”的詩句。里人於其處造亭樹碑,書以“古枚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枚乘故里
  • 故居位於:河下鎮蕭湖畔
  • 相關人物:枚乘
  • 倡導:西漢
枚乘故里,河下古鎮,

枚乘故里

淮安城(今楚州)是中國古代運河線上的一座重要城市,為運河四都之一,曾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美譽。而位於城西北之"河下古鎮"更是淮安城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國罕見的進士鎮。
遠在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統兵伐齊,為解決運兵屯餉的問題,從邗城起引長江水,出射陽湖向西北折向淮濱,止末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邗溝。並在此與位於城北的淮河連線。當時因邗溝底高,淮河底低,為防邗溝水盡泄入淮,保證邗溝水位,故於溝、河相接處設埝,過往舟楫到此均須盤壩方能入淮。在清以前,正如南宋孝宗(1163-1189)朝楚州守臣陳敏(字元公,石城人,乾道中以武鋒軍都統制兼知楚州)所言:長淮二千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渦、潁、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運河耳,北入舟艦自五河而下,將謀渡江非得楚州運河無緣得達。公元1194年黃河奪淮,這裡屢罹水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平江伯陳瑄開清江浦,導淮安城西管家湖(亦稱西湖)水入淮,運道改經城西。河下遂居管家湖嘴,處黃、運之間,扼漕運要衝。故河下為之咽喉之地。由於這裡地勢卑下,"河下"之名遂由此逐漸由民間而官方正式得名。

河下古鎮

河下古鎮竹巷街
河下位於淮安市楚州城區西北隅,古邗溝入淮處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鎮,是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護區之一。
河下除了誕生漢賦大家枚乘,還曾誕生巾幗英雄梁紅玉、大文學家吳承恩等歷史名人。明清兩代這裡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有“進士之鄉”之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明清時,河下是淮北鹽集散地,淮北鹽運分司曾設在這裡,並有很多鹽商在這裡業鹽。同時,由於清江督造船廠設於清江浦,河下還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河下是典型的因運而興,因運而衰的千年古鎮,鼎盛時有“揚州千載繁華景,移至西湖嘴上頭”之美譽。清末,由於淮北鹽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營的西壩,漕糧由河運改為海運等原因,河下逐漸敗落。古鎮現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京杭大運河文物遺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