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邦慧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自1998年退休以來,她仍然繼續負責或參加多項研究課題,與合作者一起在中國科學、地震學報、地球物理學報等學術刊物上共發表6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邦慧
- 國籍:中國
- 主要成就: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
- 職稱:研究員
人物經歷
一、在“九五”地震科技攻關項目“中國若干近代活動火山的監測研究”項目中負責“騰衝火山區地震事作(Lp,VT,VE)的識別與解釋”子課題的研究(1997年—2000年)
這個課題利用夏威夷島上1981—1984年的地震資料,研究夏威夷島上各類火山區(活動火山、休眠火山、熄滅火山)及強震區b值及各地震活動參數的空間與時間的掃描特徵及其與火山噴發或發生強震的關係,並與我國長白山、騰衝火山區、唐山等孕震區相應特徵做對比,為我國火山區危險性評估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同時還利用騰衝流動數字台網的資料,用各種方法對騰衝火山區的各地震事件進行識別研究,從而推測這個火山區特別是熱海地區的地殼中有岩漿活動,雖然活動水平還較低。
2000年本課題按時提交了課題研究報告,順利地通過地震局的驗收,並發表了兩篇論文(1997,2002年)
二、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大陸強震機理與預測》的子課題“華北平原地區地塊邊界斷層與鄂爾多斯塊體周邊強震活動力學過程的數值摸擬”的研究(1998—2003年)。
本課題用塊體理論-非連續變形分析方法DDA+FEM,研究在幾大板塊相互作用的背景下及華北地區各構造塊體相互制約的構造環境中,華北地區發生1966年邢台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的動力學過程;研究邢台,渤海,海城,唐山等地區孕育和發生大震對各構造塊體運動和變形以及對邊界斷層應力狀態的影響;研究唐山地震的發生對鄂爾多斯塊體運動與變形的影響以及與該塊體北部邊界斷層上發生多個六級強度的關係。
他在2003年按時完成研究報告和自評價報告,通過了相關的驗收。並於2003年分別在中國科學及地球物理學報上發表了兩篇學術論文。
三、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海城——岫巖地震序列發生機理的研究”的研究(1999年)
這個課題利用我國及遼寧省大量的地震資料,研究海城——岫巖地震序列發震構造的特徵,結合海城大震的研究結果,用近年發展的塊體理論數值摸擬海城——岫巖地震序列的動力學過程。從強震孕育發生與孕震區各活動地塊運動與變形的相互關係研究前、主、餘震序列孕育發生的機理。
順利地通過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結題評審,並在地震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
四、參加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白武民教授負責的科學院研究課題:“陰山造山帶岩石圈精細結構和深層動力學過程”的研究。(2005—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