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聰彝
- 國籍:中國(清朝)
- 出生日期:1824年
- 逝世日期:1878年
生平介紹,故居,故居著火事件,
生平介紹
林聰彝(1824-1878年),號聽孫,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林則徐次子。早年"有經世之志",曾輯《先儒格言》。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林則徐謫戍伊犁,林聰彝和弟林拱樞隨侍,寫成《西行日記》。道光三十年,林則徐帶病從福州赴文本,林聰彝隨行。不幸林則徐病逝廣東普寧,林聰彝扶柩回福州。
三年守制期滿,林聰彝偕弟林拱樞應召入京,林聰彝以郡庠生,賞舉人、補內閣中書。不久,被兩江總督怡良挽留,辦理團練兼賑撫事宜,升員外郎。同治元年(1862年),由浙江巡撫左宗棠推薦,特授浙江衢州知府,充閩浙總糧台提調官。因功勞卓著,提升道員,署浙江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太平軍攻占福建漳州,進兵龍巖,臬司道府要員相繼被殺,震動全閩。左宗棠急命清軍救援。林聰彝獻計由海路進兵,被左宗棠採納。不到10天,清兵抵達福州,大批援軍也陸續到達。次年五月,李世賢軍隊終於退出漳州。同治七年(1868年),林聰彝署杭嘉湖道,督修海塘,與民同甘共苦,前後5年,修建不少水利工程。因成績顯著,加品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林聰彝因病回福州。
光緒三年(1877年),浙江巡撫梅啟照請林聰彝再出。剛好福州連年發生大水災,上司獲準疏浚河道,林聰彝被挽留在福州負責治水。他不辭辛勞,日夜奔走於江岸河邊,終因積勞成疾,舊病復發,於光緒四年(1878年)五月病逝家中,享年55歲。
故居
林聰彝故居位於宮巷24號,始建於明代。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占南京。明朝皇族、唐王朱聿鍵入閩,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改福州為購置居住。故居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是明、清時期福州最大的豪宅之一。坐北朝南,四面風火牆。門頭房在正座東側,臨街十扇大門。大門進去便是轎房,轎房牆面頂上有精美的泥塑雕像,木構架斗拱、雀替、懸鐘等雕刻精細。入石框門便是第一進,門前有天井,三面環廊,南面照壁上有精美的灰塑獨角獸"獬",製作精良,是明代大理寺公堂的標誌。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皆為三間排,進深七柱。第四進倒朝三間排。各進之間都隔以高牆,過道用覆龜亭以遮雨。每進都有小門通向東側花廳。花廳第一進為住房,木構,樑柱較大,做工細膩,屋前有懸鐘,內有雕花,頗為雅致,其中穿插一個佛手型柱頭,令人稀奇。第二進為假山、魚池、大榕樹、花壇、亭台樓閣等,第三進亦為住房。整體建築高大氣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故居保存較完整。1991年10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掛牌保護,2005年5月公布為省及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聰彝故居與古榕
林聰彝故居為四進大厝,第三進為住房,花廳至今保存著一株蒼翠垂髯的古榕。
榕樹是福建省樹、福州市樹,是福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顯著獨特的風貌特徵,“活的文物”。史載,福州自唐末五代開始人工植榕,至宋治平四年(1065年)太守張伯玉“編戶植榕”達到鼎盛,之後“綠陰滿城,暑不張蓋”。而始於宋代,榕城官員崇尚將植榕護榕作為自己的德政工程,並且身先垂範,造福於民。據《三山志》記載,福州宋代就有王逵、蔡襄、張伯玉、程師孟、黃裳、梁克家六位知州對榕樹情有獨鐘。宋李綱、陸游等名臣在榕期間,也都吟詩作賦讚頌榕樹。清乾隆年間,福州郡守李拔,建“榕陰堂”,並以榕自勉。林聰彝也繼承了這一傳統,他愛民如子,政績顯著,特別是與民共苦,治水有方,1877年復出做官時,恰逢福州連年發大水,他留福州治水,由於日夜奔波,積勞成疾,於1878年5月病逝家中,年方55歲,可謂鞠躬盡瘁,壯年早逝。
林聰彝故居的古榕為細葉榕,亦稱小葉榕,俗稱白榕,是福州榕樹中的主要品種,編號35A040601,胸徑1.2米,樹高20米,冠幅12米,長在牆邊。樹冠龐大雄偉,濃陰蔽地,基幹蒼老錯節,好似飽經滄桑的慈祥老者,下垂的氣根飄拂如仙,仿佛見證著左海偉人家族的風範和政績,頌揚著林聰彝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業和精神。
故居著火事件
著火的民房是宮巷23號,而火場對面不足3米遠處的宮巷24號,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聰彝故居”,中間只隔著一條巷子,情況一度危急。
接警後,消防人員組織了兩輛消防車,迅速趕往現場。據一名消防官兵介紹,由於宮巷的路口過於狹窄,消防車無法順利進入,最後他們決定將消防車停在南后街一側,再將消防水帶接到100多米遠的失火民居。由於撲救及時,火勢沒有進一步蔓延。
“差點就燒到林聰彝故居了!”附近的居民紛紛議論,三坊七巷的民居、宅院多為木製,而且相互毗鄰,如果火災蔓延開來,後果不堪構想。
據附近的居民介紹,失火民居的主人是一名中年女子,幾天前,陪伴這名女子多年的小狗被人打死了;前日,她家中大門無故被人撬走;如今她的房子又莫名失火。在現場,這名女子忍不住失聲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