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坐北朝南,毗鄰三座,占地面積3056平方米。臨街設6扇大門,木構架,斗拱、雀替、懸鐘等雕刻精緻,牆檐下有精美的灰塑雕像;主座四進,第一進南面照牆上堆塑獬豸,為明代大理寺衙門的標誌。各進之間隔以高牆,過道設覆龜亭遮雨,每進東邊都有小門通東牆外花廳、園林。
園林寬廣,分布榕樹、竹林、花壇、魚池、拱橋,景色宜人,其中小葉榕尤為珍貴。園西北建後花廳,木構,樑柱碩大,做工細膩,檐下懸鐘雕刻佛手等柱頭,精巧雅致。故居整體建築高敞氣派,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林聰彝民居
- 地理位置:福建福州三坊七巷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056平方米
- 開放時間:8:30-17:00
- 景點級別:AAAA
- 門票價格:20元
簡介,建築特色,漆藝文化,故居主人,故居位置,
簡介
位於宮巷北側24號,福建省文史研究館、中國新聞總社、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曾設於此。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作為福州漆藝博物館,展示具有“福州三寶”之一美名的脫胎漆器,以及由脫胎漆器工藝發展而成的漆畫,展品逾千件。
該故居始建於明代,清順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帝位時,在此設大理寺衙門。道光間,為林則徐次子林聰彝所購置。他晚年居此,直至病終。故居氣魄恢宏,庭院深深,活動空間寬廣,在福州古民居中並不多見,至今原布局基本保留完好。
建築特色
林聰彝故居始建於明朝,清朝順治二年,南明隆武政權曾在此設立大理寺衙門(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道光年間,林聰彝購置居住。正門開在宮巷,後門通安民巷,一座建築通兩巷。該座建築共有東、西兩落,西落主座共四進,第一進為抬梁減柱造穿斗式木構架。東落共三進,一、三進為住宅,二進為花園,花園裡花廳、假山、魚池、老白榕樹,景致優美,灰塑、彩繪、斗拱、垂花柱、雀替精妙絕倫,迴廊里有福州地區罕見的拂手瓜形狀的木垂花,院牆上有青石刻制的竹節窗欞。總占地面積近三千平方米,是福州地區明、清建築中豪宅之一。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漆藝文化
福州漆藝發軔於唐前,興於南宋,盛於晚清,發展於新中國,蘊含著獨特的工藝風格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歷經千載傳承,福州已成為中國漆藝重鎮, 脫胎漆器被譽為中國傳統工藝“三寶”之一。
而在林聰彝故居設立私營的博物館是一件相得益彰的美事,即可以將歷史古宅院與傳統的漆器藝術融為一體,通過紅木家具和字畫進行點綴,相映成輝。不僅彰顯林聰彝故居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色彩,還能更好的推進福州漆文化的進展和私人博物館的發展。
福州漆藝博物館分為展示區和製作區兩大部份組成。
展覽區主要展示多年來的館藏1000多件漆器精品,通過借鑑現代博物館展示方式再結合古宅院的建築結構平面布局。將清晚期、民國時期、解放初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以後各個時期福州脫胎漆器精品進行展示,通過福州脫胎漆器形成、發展、繁榮的時間脈絡,向廣大市民和遊客介紹各個時期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的藝術風格、工藝特點及代表作,漆藝博物館還不定期舉辦脫胎漆器工藝美術大師及當代漆藝藝術家作品的個展、聯展。
現場創作區通過近500平方米麵積來展示藝福州漆文化的傳承,向遊客深動的展示福州脫胎漆器整個工藝流程。如何將漆從原料——坯——半制品——成品——髹漆——描繪紋飾——銘刻紋飾等多道工序,脫胎漆器製作過程各道工序實物展示。還有上牆部分主要包括各種製作工藝圖文看板展示;各種裝飾技法介紹以及失傳傳統工藝說明,讓遊客有很好的了解和實物的對照。
福州漆藝博物館不僅成為三坊七巷各個景點中的一個亮點,同時還可以滿足市場對文化收藏多元化的需求,更能讓福州漆文化成為福州的文化品牌,提升福州脫胎漆器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在全國的知名度。讓福州脫胎漆器精品成為大眾收藏的一個保值增值的好藏品,讓福建漆藝成為藝術精品的代名詞。
故居主人
林聰彝(1824-1878年),號聽孫,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林則徐次子。早年"有經世之志",曾輯《先儒格言》。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林則徐謫戍伊犁,林聰彝和弟林拱樞隨侍,寫成《西行日記》。道光三十年,林則徐帶病從福州赴文本,林聰彝隨行。不幸林則徐病逝廣東普寧,林聰彝扶柩回福州。
三年守制期滿,林聰彝偕弟林拱樞應召入京,林聰彝以郡庠生,賞舉人、補內閣中書。不久,被兩江總督怡良挽留,辦理團練兼賑撫事宜,升員外郎。同治元年(1862年),由浙江巡撫左宗棠推薦,特授浙江衢州知府,充閩浙總糧台提調官。
故居位置
林聰彝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