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粵贛湘縱隊東江第三支隊四團政治處主任)

林科(1914—1948年) 乳名偉器,字善科,曾用名林普,林風,陳明德。斗門五山人(今珠海市斗門區五山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科
  • 別名:林普,林風,陳明德
  • 出生日期:1914
  • 逝世日期:1948
  • :善科
  • 乳名:偉器
人物簡介,生平,

人物簡介

民國18年(1929)到廣州念中學,參加進步活動。“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民國25年(1936)返鄉任教。民國27年(1938)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任馬山鄉黨支部書記、抗先隊隊長。抗戰後期與解放戰爭初期,先後在番禺、廣州市郊、南海、江北地區堅持游擊鬥爭。民國36年(1947)在清遠地區任獨立大隊教導員,後改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縱隊東江第三支隊四團政治處主任。民國37年(1948)5月,在作戰中犧牲。

生平

林科於1914年5月12日出生在香山縣第八區馬山村(今屬斗門縣五山鎮),原名林偉器,又叫林善科,林普、林風、林偉,曾用名陳洪、陳明德,幼年在家鄉念私塾,國小畢業後升入中山縣和風中學國中一年級。十五歲那年,到廣州市教會學校私立聖心中學念國中,1931年至1934年,在私立知用中學念高中。林科在穗求學期間,與中山縣第八區鄉學生鄺任生、鄺叔明、李楓、李成才、陳特、黃展平、鄺仲海等人交往密切,受進步思想的影響,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
1934年下半年,林科回家鄉中山縣第八區馬山鄉國小教書。1937年初,參加中共黨員鄺任生主持的“中山縣第八區青年社”,同進步青年一起秘密閱讀《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等革命書籍。“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林科積極投身火熱的抗日救亡活動,任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中山縣大隊第八區隊委員和馬山鄉抗日先鋒隊隊長。1938年,林科在中山縣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林科(化名林普)到中山縣東澳村教國小,宣傳抗日救國道理。他深入民眾,調查研究,發現東澳村連商店都沒有一間,買日常生活用品農具要跑到遠的地方。他便發動全村一百八十多戶人集資百八元辦起一間商店,深受民眾歡迎。其時抗先隊己解散,他便在東澳組織起有五十六人參加的協成墾荒社,作為教育農民的陣地。同年冬,他發展農民周擴源入黨。在林科的宣傳和影響下,東澳先後有十一人參軍,其中周擴源和父、母、妹妹,一家四人參加了人民抗日武裝隊伍。當時中山縣國民黨守備總隊屬下一個中隊的政訓員林柏松帶人到東澳村偵察進步入士活動,他們到國小校三次竄入林科的房間暗中檢查他平時讀什麼書。林科知道了,但不露聲色。他利用林柏松想找戀愛對象的心理,便介紹一個原抗先隊員給林認識,並通過她了解林拍松等人的身份、來這裡的目的。當林柏松等假惺惺他說,是來這裡宣傳抗日救國時,林科便馬上表示支持,並藉此機會動員五個青年組織起一個戰時工作隊,公開地演出抗日救國的話劇。過了一段時間,林科了解到林柏松等來東澳的真正目的是專門調查共產黨活動的,便馬上板起面孔對他們說:“軍人不要進入學校,影響學生學習,干擾教學秩序。”結果把這兩個特務轟走了。1942年下半年,林科(化名陳洪)被調到番禺縣大嶺國小教書。大嶺國小除林科外,還有一個教員叫劉振均,是三青團員。1942年秋開學後不久,劉振均在課堂上大講“中日提攜”、“大東亞共榮圈”,一副賣國媚日腔調,學生聽得不耐煩,後來林科就與學生們想辦法攆走這個日偽分子。凡是劉振均開的課,學生們串聯好,大家一齊不聽,課堂空無一人。不到兩個月,劉振均只好捲起鋪蓋,灰溜溜地走了。整個學校只剩下林科一人教全校學生,林科便動員五年級的學生教低年級的學生。通過林科的輔導,高年級的學生漸漸也能教低年級學生,解決了師資缺乏問題。大嶺國小的進步青年在林科教育下,都走上革命道路。林科還對雙崗的地方武裝頭子陳世鹹進行抗日愛國愛鄉的教育,使之支持我們的工作。林科在大嶺國小教書時生活十分艱苦儉樸。他只有一身衣服,晚上洗了,白天再穿。他經常同學生們一塊去游泳,在活動中啟發教育學生。由於逐漸有所暴露,1943年,組織安排林科(化名陳明德)到番禺縣西線鐘村國小,任該校黨支部書記,單線聯繫五六個黨員教師。鐘村國小校長陳貞固是當地人,深得本村民眾的愛戴。林科對陳貞固加強教育,吸收入黨。這樣鐘村國小就成了我們的陣地,有十幾個黨員先後以此為落腳點來鐘村工作。陳貞固入黨後,林科與他共同做鐘村地方武裝頭子之一陳林的工作,利用陳林與其他地方武裝頭子的矛盾,把他爭取過來,支持我黨和人民武裝的工作。林科對大革命時入過黨但脫黨後消沉的鄭甸奕進行教育,喚醒他的革命熱情,重新吸收入黨。鄭奕甸後來參加了革命武裝鬥爭,並受命到石崗、石樓等地搞發展工作。在林科等人的努力下,不但鐘村這個地盤得到鞏固,而且將民主抗日勢力發展到周圍的大羅、小羅等村莊。
1944年5月,林科以番禺縣西線黨的負責人身份到江門參加整風學習一個月。同年寒假期間,在禺南特派員周明的主持下,林科組織鐘村國小離任與新到任的十多個黨員教師進行整風學習。學習結束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籌建成立,形勢發展很快,林科調到部隊工作,在政權工作隊訓練班中講課。同年2月,部隊北上與王震南下部隊會合。林科轉入地方,任禺南副特派員,協助禺南特派員周錦照工作。1946年4月,林科調任禺北特派員。同年6月,東江縱隊北撤,林科到禺北地區後,先到河南土華國小以教師身份作掩蔽,在中共廣州市郊一區(轄南海、番禺、順德、三水四個縣)特派員的具體指導下,接收各地黨員。針對東縱北撤後出現的思想混亂狀況,向黨員宣傳形勢,穩定情緒,並按上級指示審查幹部,隱蔽組織,建立單線聯繫,他還幫助很多調到廣州郊區來的黨員找到工作。僅安排在土華國小、客村國小、康樂國小、石井四聯國小、石牌國小等教書的黨員就有二十九名。當時土華國小有個教師對學生講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加上當地人黨員梁陳華同土豪惡霸梁蚊的鬥爭激烈化,黨組織隨時可能暴露。為此,土華黨支部請示林科。這時林科已從瀝滘方面得到敵人可能於最近搜捕我們和瀝滘地下黨員衛十的弟弟被捕的訊息。於是決定在6月提前散學放暑假,除留下譚煦然堅持“利華”小雜貨店經營外,其餘黨員教師全部撤離土華國小。接著,國民黨軍警果然到上華國小搜捕共產黨,但他們撲了一個空。
撤離土華這個據點後,林科與黨員陳明表面以結拜兄弟的名義及同一個女黨員以夫妻的名義在西關寶慶坊租了一間房子,開展地下工作,陳明負責河南一片的黨組織。女黨員負責交通聯繫。林科負責整個珠江以北的禺北地區,林科通過他家鄉同族兄弟林啟思(六二三路糧食批發商行致生行的老闆),在商行里出入,裝扮成一個商人,結識了國民黨警察局密探李彥良,還搞到一個國民黨警察局密探證章,出入國民黨廣州行營等軍警要害部門,了解國民黨對我的動態。
根據上級黨組織的指示,林科與在禺北工作的黨員努力將自己職業化、社會化和民眾化。林科教育黨員加強同民眾的聯繫,廣交朋友,開展統戰活動。他聯繫下的一個黨員鄭英在石牌國小教書,不但同民主人士校長何靜波打好關係,而且通過校長和其他教員出面,把一個特務教員趕走。鄭英是潖洲人,在本鄉人緣好。為了掌握潖洲黃埔一帶地方勢力,林科動員鄭英去說服自己的胞弟鄭傑民出任國民黨彬社區區長,成為彬社十三鄉的中心勢力。鄭傑民完全聽從胞兄鄭英的意見,這樣黨就間接地掌握了彬社這一帶地方,在反對國民黨徵兵征糧中發揮了作用。
1947年七八月間林科告別已即將分娩的妻子,奔趕武裝鬥爭前線。9月,林科的孩子出生了。1948年5月,林科的妻子又要到游擊區投入武裝鬥爭,孩子便由黨組織安排送給一家華僑撫養。同年下半年,林科被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調到(東)江(以)北地區工作。同年10月,到清遠縣潖江地區黨領導的清從佛人民義勇大隊(年底改名為清從花佛人民義勇大隊)負責政治工作。1948年初,江北地區開展了收繳地主武裝,分浮財,準備過渡到分田的鬥爭,人民武裝迅猛發展。潖江地區農民民眾掀起參軍熱潮,先後建立七個中隊達八百多人。林科對新老戰士和周圍民眾都能做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同志們團結一致完成黨的任務。林科負責指揮大隊主力之一的中隊,即陳光照任中隊長的飛虎隊。同年3月間,國民黨勾結地方反動勢力進行反撲,瘋狂進攻游擊區。潖江地區碰到很大困難。林科率領飛虎中隊和飛龍中隊一部分人員,撤離潖江,轉移到龍門南崑山。
1948年5月2日,大隊領導幹部在從化縣北部的坪地村(現屬東明鎮)開會,研究如何停止“大搞”,爭取民眾,粉碎敵人的進攻,並準備宣布大隊改為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北支隊第四團和成立中共清從花佛縣委。林科任四團政治處主任和中共清從花佛縣委委員。5月4日大隊領導開會時,由於麻痹大意,提前撤去在村前高山上的哨兵,在黃昏時遭到國民黨交通警察的突然襲擊。林科由村里撤向後山時,被敵人擊中不幸犧牲。殘暴的國民黨保全隊,還將林科和黃渠成的頭顱割去,掛在從化縣城街口“示眾”。林科犧牲時才三十四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