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浦安南伬
- 非遺級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流傳地區: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林浦一帶
- 批准文號:閩政文〔2007〕291號
- 批准時間:2007-08-28
- 起源:南宋年間
- 分類:民間音樂
歷史淵源,表現形式,樂器及曲目,傳承情況,非遺信息,
歷史淵源
林浦安南伬是一種傳統器樂曲,舊稱安南鼓。流傳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林浦一帶。
據林浦本宗第六代掌鼓(樂隊隊長)林慶銓介紹:唐代古越南國(時稱之為安南國)使者到古都長安進貢禮品總是一路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後來便成了長安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廣為傳播。南宋末年,廣王趙罡南逃福州林浦稱帝,隨從隊伍中的樂師把這種異國音樂傳授給當地民間藝人,宋滅後,林浦人不忘故國,時時演奏緬懷深深,以後廣泛吸收了許多閩曲琴唱(幕間曲)加強了管弦樂部分的演奏效果,演變為安南伬。當地民間有童謠唱曰:“安南鼓,響叮噹,金玉滿堂谷滿倉”。
另傳說系明末清初由閩南傳入林浦鄉,隨肩挑小販走街串巷而鏗鏘登場,乃“下里巴人”出身,且在鼓樓南街附近傳播。福州人稱閩南為“下南”,“安南伬”實為“下南伬”,因福州話“安”、“下”難分而混為一談。
表現形式
安南伬音樂以節奏歡快、輕鬆自如為民眾所喜愛。演奏分台演奏和行進中演奏兩種。演奏時由掌鼓(樂隊指揮)指揮, 一陣高亢嘹亮的鑼鼓序曲之後,則由高低嗩吶欽奏,配以三弦、二胡、梅快(高音胡)、逗管等樂器吹奏烘托,然後逐步加入其它管弦529,時而分部,時而齊奏,形成獨特悅耳的旋律自慢轉快,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演奏傳統曲牌《一枝花》時,先在一陣激昂的鑼鼓聲之後,由高音嗩吶領奏高亢悠揚的序曲,接入各種526分部加入,形成雄偉激昂的音樂效果。齊奏過後,弦管5分組演奏,隨後有分有合,一首曲牌重複4至5次,安南伬演奏多由散板開始,然後隨著鼓點的不斷加快,把音樂逐步 推向高潮,最後轉快四板結束。
(名片圖來源)
樂器及曲目
林浦安南伬樂隊常用的樂器分三大類,打擊樂部分有:戰鼓、高音鼓、大鈸、小鈸、桐鈴、木魚、清鼓、檀板以及大鑼、小鑼、雲鑼等;管樂部分有“笛子、拱簫、高低音鎖吶、低音逗管及拗拗(巴鳥)笙等;弦樂部分有:大胡(低音胡)、中胡、二胡、椰胡、板胡、梅快(高音胡)等,彈撥樂有雙清、月琴、三弦等樂器。
林浦安南伬民間音樂作品有:《一枝花》、《九連環》、《柳青娘》、《賣蠶豆》等。
傳承情況
1981年,林浦安南伬參加省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演奏《九連環》、《一枝花》、《柳青娘》、《賣蠶豆》等曲牌獲二等獎。
林浦安南伬屬家庭單代直傳的民間音樂,其節奏,配套器靠掌鼓師隨機應變,眾樂師心領神會,默契合作一氣呵成的演奏形式完成的,樂隊靈魂人物為掌鼓師演奏效果聽鼓點,據21世紀初調查,林浦本宗第六代掌鼓(樂隊隊長)林慶銓為第六代傳人。他身體健康狀況不是很好,年輕一代子侄功還不到位,新生代鼓手與老藝人鼓點韻味還有差別,此外演奏人員從事演奏僅保留在為喪葬服務收入不多,諸多古典樂器演奏失傳,如蘆笙、巴鳥、良帳等物已少見,甚至絕跡。
非遺信息
項目 | 內容 |
---|---|
項目名稱 | 林浦安南伬 |
申報者 | 倉山區文化館 |
負責人 | 陳秉森 |
類別 | 民間音樂 |
屬地 | 倉山區 |
批次 | 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文號 | 閩政文〔2007〕291號 |
批准時間 | 2007-08-28 |
分頁區域 | 倉山區城門鎮林浦一帶 |
(名片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