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易(新疆建設兵團農三師48團總工程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易,男,漢族,1934年1月出生,福建蒲田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總工程師、高級農藝師、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莆田
  • 出生日期:1934年1月
  • 職業:總工程師、高級農藝師
  • 畢業院校:南京林學院
簡介,事跡,

簡介

林易於1961年2月參加工作,歷任新疆建設兵團四十八團園林連副連長、連長、指導員、團機關副科長、經理,林業工程師等職務,多次被自治區評為優秀專業技術工作者、農三師園林先進工作者、科技先進工作者。

事跡

林易1960年畢業於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林學系。填志願時,第一志願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立志要為祖國邊疆的造林綠化事業貢獻畢業力量。當年冬天,他告別了四季如春的南國家鄉,乘坐上海到大河沿的試行列車進疆。後來又坐著卡車去烏魯木齊,車行至達板城時,天已大黑,就住了下來。這是一間土房子,只有一個土塊台子,什麼都沒有。一個土爐子還冒著煙,只好坐著烤火過夜。由於疲勞過度就睡著了。醒來時已被凍得全身麻木,到烏魯木齊後他就患了重感冒。高燒不退,拖了將近一個月才康復。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那一顆支援邊疆建設的心始終沒有動搖過。一個月後,他被分配到兵團農學院(今石河子大學)園林系任教,後調兵團農科所(今兵團農墾學院)搞科學研究工作,對兵團農田防護林的防護效益和鹽鹼地造林技術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撰寫了幾篇很有科學價值的論文。在此工作期間,為他的林業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6年5月,他被調到農三師四十八團(原前進九場)工作。由於是剛組建的農場,生活條件極端艱苦,住的是簡易的地窩子,即在沙包上挖個坑,上面塔上紅柳條子和蘆葦,再壓上點土,就住上人。夜裡狂風大作,早晨被子上落了一層厚厚的沙子,滿臉塵沙,只露著兩個鼻孔。這樣惡劣的生態環境是難以進行農業生產的,他暗下決心,要在這亘古荒原上拓出一片綠洲。
1967年,四十八團組建了園林隊,林易被任命為副隊長,他的夙願終於來到了。他走遍了附近的老團場,引進果樹苗木栽培,但是由於果園土地不平、鹽鹼重,成活率很低。他利用冬閒時間帶領職工平地,夏季洪水期引興灌溉壓鹽;果樹缺肥,他就帶領職工利用節假日拾牛、馬糞,用瓜菜到老鄉羊圈換羊糞;果樹缺水,他就組織職工用人力推鑽井機打井。他以身作則,帶頭苦幹,手拿坎土曼,腰掛修剪工具,走到哪裡乾到哪裡。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果樹終於開花結果了。為了引進內地的優良果樹品種,他不辭勞苦,四次去安徽碭山進行考察,並引進了碭山酥梨優良品種進行推廣栽培。
1978年,在農三師進行果樹品種普查時,他發現大果園裡有一株碭山酥梨結的果實,其外觀品質和風味品質均優於其它梨樹,他就從這棵優良單株上採集枝條進行高接換種。結果後,經過多年的觀察和品質鑑定,發現其優良性狀都能表現出來,而且很穩定。他就大量培育苗木,大面積推廣,後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鑑定,命名為“新梨5號(貢梨)”。
1969年,他開始進行小面積的更新試驗,冬季把被牲畜啃食的胡楊老樹全部砍伐,清理乾淨。次年從伐根上萌發出粗壯、整齊的幼樹,一年生高達1?郾5米以上。從此,他就克服重重困難,在林區逐步進行大面積推廣,至1983年,經過更新和保護的胡楊林面積達十餘萬畝。為了提高胡楊的木材質量和早日起到阻擋風沙的作用,他在胡楊上嫁接新疆楊。首先在農業區林帶上進行試驗,以掌握嫁接技術要點,然後培訓職工,在林區進行大面積推廣。嫁接的新疆楊生長迅速,當年高生長達2米以上,雙胡楊成材快,樹幹通直,材質優良,樹體高大,防風效果好。全團在胡楊上嫁接新疆楊200餘萬株,約2萬畝。
1983年,林易給團黨委遞交了一份《關於成立四十八團胡楊林場的報告》,很快得到批覆,並指定由他負責組建林場事宜。當時他患病剛好,就和新任命的場長、副場長騎馬進林區選定建立護林點的位置,每個護林點住1-2家人。林場設場長、副場長、指導員和技術員,有護林員30多人。他還制定了《四十八團林場管理條例》,使胡楊林的管護有章可循。經過更新、改造,封灘育林,引洪灌溉和精心管護,胡楊次生林生機勃勃,鬱鬱蔥蔥,猶如鑲嵌在塔克拉瑪乾沙漠邊緣的一顆綠色明珠。同時農田也實現了林網化,明顯地改善了生態環境,降住了風妖、沙魔,保障了農業生產,十幾年來,團場再也沒有受到嚴重的大風、風沙的危害。
林易熱愛樹木、花草就像熱愛他的生命。他若遇到有人損壞林木就心疼,就不顧一切地與他們鬥爭。他還利用探親和出差的機會帶回一些樹苗、花木苗和種子,先在自己的院子裡試種,然後推廣。1991年,團辦公樓落成,他把自己培育多年的價值3000多元的竹子、龍柏、丁香、月季等和150盆花卉全部捐獻給團里,使團部和學校成了花園式的單位。林易承擔了農業部和兵團科委下達的重點研究課題——新梨5號(貢梨)的選育,為課題主持人。他的主要科技成果有《碭山酥梨優選及其豐產栽培技術》、《灰楊林的更新、改造及其管護》獲師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弧目大蠶蛾的初步研究》等兩項成果獲師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新梨5號(貢梨)的選育》等兩項成果獲兵團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由於對林園生產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多次被師評為園林先進工作者和先進科技工作者。1985年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評為農業區劃先進工作者;1987年被自治區綠化委員會評為全民義務植樹綠化先進工作者;1989年被林業部評為林業勁松獎;1990年被自治區林業廳評為林業先進工作者;1992年被農業部農墾司評為全國農墾系統科研先進個人;1993年獲全國綠化獎章稱號;1993年被國務院授予對農業技術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林易退休後受團聘用,編纂了38?郾9萬字的《四十八團志》。在編寫過程中,他翻閱了團檔案室全部有關檔案資料,徵集歷史照片和自拍照片300餘張。走訪了建團元老、模範人物、老軍墾戰士,並召開知情人員座談會。他逐字、逐句反覆推敲,三易其稿,使志書達到了質量要求標準,被兵團和農三師評為史志工作先進工作者。2000年冬,他又被聘為農三師小海子水管處西海灣旅遊區造林技術顧問,他不畏寒風凜冽的嚴冬,深入林地採取土樣,進行調查研究,為石礫土造林提供科學依據。由於採用了科學造林技術,使西海灣的礫石沙灘變成了綠洲。2002年秋,他再次應聘為農三師圖木舒克市園林綠化技術總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