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針對孩子的已經形成不良習慣,林文采老師獨創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薩提亞親子關係:孩子行為矯正版》專題工作坊。通過學習,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走回正常的成長軌道,與父母重新恢復有效而親密的溝通,贏回孩子的“心”。
分享
林文采:中國父母的特點是太過焦慮
做虎媽還是貓媽? 生活周刊: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的一本書《虎媽的戰歌》使得西方社會對中國式嚴管教育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關注。對於虎媽還是貓媽的教育模式,您個人持哪種觀點?哪種方式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林文采: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究竟是虎媽還是貓媽的教育方式好,主要還是要看孩子的個性,如果這個孩子的抗壓能力很強,性格比較穩重,倒是可以考慮相對從嚴的管教方式。但是這種教育理論不能作為所有人的標準。對於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溫和的教育方式可能對他們更加有利。我的觀點,最好的方式是“溫和與堅持並重”,用溫和的方式管教,但是對於行為準則和道德底線的界限一定要堅持,讓孩子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萬萬不能做,讓其清楚其中的規則和底線。我堅信,孩子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6歲時,他們應該學會如何進行自我管理,父母應該花費更多時間去了解和觀察孩子,而不是干涉孩子。
生活周刊:那您認為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值得肯定的多,還是否定的多?
林文采:說實話,我對很多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敢苟同的。在中國整個的文化背景裡面,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往往扮演的角色投入程度很低,可能他們大多把時間放在為家庭提供必要的財力支援。我更建議,父親要抽出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孩子在4-5歲階段,是最需要得到父親的認同和肯定的。再有,中國父母的特點就是太過焦慮,這種焦慮對孩子來說壓力很大,對他們的成長非常不利。在中國,我發現很多父母特別喜歡攀比,比誰家的小孩有出息,學習好,讀名校。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讓孩子們能夠快快樂樂地成長,做好他們自己。滿足了他們不同階段的心理營養,每個孩子都會成為出色的孩子,未來都會發揮得很好。
了解孩子的心理營養
生活周刊:您認為,不同的階段父母需要滿足孩子哪些“心理營養”呢?
林文采:在0-3個月的早期,孩子最需要的心理營養叫做“沒有條件的接納”。剛剛出生的嬰兒非常脆弱,生活的一切都需要爸爸媽媽來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能夠無條件地接納他。同時,在這3個月還要讓他知道媽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沒有任何事情比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