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帶

林士帶,出生於1916年,永春縣蓬壺鎮美中村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安南永德蘇區革命鬥爭。1935年鬥爭失利後,避過敵人搜捕,南渡馬來亞。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他輾轉奔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大學結業後,任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委員、中共永春支部書記,致力於恢復南安、永春的革命活動,重建組織。1941年任中共閩中特委特派員,到德化開展工作,成立中共德永特支。1942年下半年在大田縣桃源開展工作時被捕。1943年春因慘遭毒刑而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士帶
  • 別名:林從儒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6年
  • 逝世日期:1943年
  • 出生地: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美中村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1916年,林士帶出生於永春縣蓬壺鎮美中村。17歲那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投身安(溪)南(安)永(春)德(化)蘇區的革命鬥爭中。
1935年秋,安南永德蘇區被嚴重摧殘,面對複雜的鬥爭局面,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林士帶南渡馬來亞投奔大哥。林士帶的大哥在馬來亞經商,收入頗豐,他希望林士帶就此留在馬來亞。但林士帶心繫祖國,一直和當地進步力量保持密切聯繫。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懷著強烈的愛國之心,林士帶瞞著大哥,和一批愛國青年歸國參加抗日,輾轉到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得知弟弟回國了,林士帶的大哥感嘆:“真是棉被裡不睡覺,跑到蚝殼裡翻筋斗。”
回國後的第二年,從抗日軍政大學結業的林士帶擔任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委員,致力於恢復南安、永春的革命活動。為了吸收更多民眾力量,林士帶在南安金吾、詩坂一帶領導建立“民先隊”、辦夜校。“民先隊”出牆報、下鄉宣傳抗日救亡,組織救亡劇團編寫劇本,演出《鋤頭歌》《麒麟寨》等劇目,激發起民眾的愛國熱情。他還在農民夜校、婦女識字班上教民眾識字、學文化,教唱救亡歌曲,一些青年婦女在革命精神的洗禮下,衝破家庭和社會的束縛,投身抗日救國事業,成為革命骨幹。不久,林士帶受組織委任回到家鄉永春秘密開展活動。他和顏江淮在石鼓桃場的顏氏家廟(魯國國小)建立中共永春支部,他擔任書記,在城關、儒林一帶印發《螢光》小冊子,組織“民先隊”,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林士帶薪金微薄,生活的困苦導致他營養不足,成年累月的緊張工作讓原本身材粗壯的他累垮了,但在革命活動經費緊缺的情況下,他發動民先隊員捐錢獻糧,自己也把薪金用作革命活動經費,幫助黨組織渡過經濟難關。
1941年7月,林士帶以德(化)永(春)黨的特派員身份,受命前往德化縣開闢戴雲山區游擊根據地。在戴雲山麓的長基村,他主持建立了中共德永特支,尤其是在毛厝村短時間內發展了一批思想覺悟提高較快的熱血青年,為革命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毛厝村後來成為閩中特委、福建省委機關的駐地。
1942年下半年,林士帶帶領兩位同志到大田縣桃源鎮一帶山區開展工作,不幸被國民黨軍警捕獲,囚於梅列集中營。在集中營里,林士帶備受嚴刑拷打,但他始終守口如瓶,忠貞不屈。1943年春,在革命道路上奮鬥了10年的林士帶,因慘遭酷刑而英勇犧牲,時年27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士帶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立碑以紀念,讓烈士的精神長繞於永春蓬壺的仙洞山腳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