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革命烈士)

林凱(革命烈士)

林凱,1916年3月9日出生,桐浦鄉沙岙村人。1936年考入南京黃埔陸軍軍官學校,1938年畢業於黃埔軍校十三期,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100軍63師188團,歷任排長、連長、團副兼第一營營長等職。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新聞動態,

人物簡介

1943年末,林凱率部參加湖南省常德保衛戰,1944年9月奉命率188團第一營在湘西南阻擊日軍。部隊到達湖南寶慶(現湖南邵陽)塔下後,當夜與日軍展開多次激烈戰鬥。
次日凌晨,林凱在指揮戰鬥中身負重傷,撤退時又與日軍遭遇,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後當地縣政府將其犧牲地改名為“林凱山”。
林凱林凱

新聞動態

2007年6月13日上午,桐浦鄉沙岙村里顯得肅穆而莊嚴。革命烈士林凱頒證儀式在此隆重舉行。副市長管秀雲與我市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以及烈士親屬、生前好友等百餘人參加頒證儀式。犧牲地以其名字命名
2007年6月13日,副市長管秀云為林凱姐姐林謙娒、弟弟林飛雲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並送上慰問金。
97歲的林謙娒流著老淚說:“我能親眼看到弟弟被評為烈士,真是太感謝黨了!”林凱的外甥鄭作波說,今後他們將以實際行動回響國家號召,繼續發揚烈士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並代代傳承。
漫漫“尋證”路
說起林凱成為烈士的過程,鄭作波感慨道:“我們用了2年時間,跑了大半箇中國,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歷史記住這位抗日英雄。”
2005年7月30日,鄭作波在本報副刊看到一篇題為《血灑沙場兩英烈》的文章。文中介紹了瑞安人朱炎暉、林凱為國捐軀的抗日事跡。朱炎暉已被評為烈士。那么和朱炎暉有類似經歷的林凱為何未評上烈士?
想到這些,鄭作波感到即緊張,又興奮。他和林飛雲馬上趕到市志辦,找到《抗日英烈》一書。該書介紹了我市包括林凱在內的19位抗日英雄。但讓人失望的是,書中僅提供了林凱出生於陶山鎮(應為桐浦鄉)等簡略信息。
只有收集更多更有力的證明材料才行。但林凱犧牲時間是1944年,要找到61年前的材料談何容易!
鄭作波回憶道,他們曾保存著一份林凱的黃埔軍校畢業文憑,但在“文革”中被自己燒掉了。他無奈地說:“身處當時的社會環境,這是無奈之舉。”
他們嘗試著向鄉政府提出追認林凱為烈士的申請。鄉政府轉告他們,要追認烈士必須有當事人的回憶和記錄,還要形成完整的英烈事跡調查報告。
尋找當事人並不難。村里幾位高齡老人提供了林凱年幼時的材料,居住在碧山鎮的李定福老人曾任林凱文書,他的記錄大大充實了材料。
除了這些口頭記錄,還有沒有實物能佐證林凱的事跡?2005年底,滿懷信心的鄭作波等4人先後來到湖南檔案館和邵陽市等地,但僅僅找到林凱生前的部分照片和黃埔軍校同學錄。
這些材料太單薄了。
希望大門再次打開
正當他們處於迷茫之時,2006年3月,有人告訴他們,塘下鎮陳國松非常熟悉林凱,也許能提供一些證據。鄭作波等人馬上登門拜訪。
原來,當時文成中學校長也叫林凱,曾被人誤認為瑞安人林凱,要對他批鬥。陳國松花了近4年時間調查,摸清了2位“林凱”的真實身份。
陳國松向鄭作波提供了大量口頭材料,並說市黃埔軍校同學會也許會有更多書面證據。
果真,鄭作波在瑞安黃埔軍校同學會找到一本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林凱營長寶慶殉職記》讓他們重新看到了希望。
該文作者林兢是林凱瑞中以及黃埔軍校同學,新中國成立前移居台灣,後回到大陸。2006年時林兢已去世,文章是他在《重慶晚報》上看到林凱為國捐軀的訊息後而作,裡面詳細介紹了林凱的別名、出生地、畢業以及參戰時間等。文章里甚至介紹了《重慶晚報》記錄戰後當地政府打掃戰場時看到的林凱陣亡時的現場記錄:“……(林凱)身旁尚有一枚手榴彈拉出導火線,而(他)面露笑容,一副視死如歸的英雄本色……”
這篇文章讓林凱家屬興奮不已。“當時我們找到的材料多是口頭形式,而且內容比較簡略。這篇文章為我們提供了準確翔實的書面材料。”鄭作波說。
有了這份沉甸甸的材料,再經過不懈努力,16份證明材料被整理出。2006年5月至2007年3月,林凱申請烈士的報告逐級上報。
5月8日,省政府批准林凱為革命烈士。訊息傳來,家屬心裡那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