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靜脈

枕靜脈由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並有許多結締組織小梁,使皮膚和帽狀腱膜緊密相連,將脂肪分隔成無數小格,內有血管和神經穿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枕靜脈
  • 外文名:Occipital vein
  • 構成:由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
  • 功能:未提供相關資料信息
組織結構,枕區,結締組織,方法,

組織結構

感染時滲出物不易擴散,早期即可壓迫神經末梢引起劇痛。此外,小格內的血管,多被周圍結締組織固定,創傷時血管斷端不易自行收縮閉合,故出血較多,常需壓迫或縫合止血。

枕區

1.境界前為眶上緣,後為枕外隆凸和上項線,兩側借上顳線與顳區分界。
2.層次覆蓋於此區的軟組織,由淺入深依次為:皮膚、淺筋膜、帽狀腱膜及枕額肌、腱膜下疏鬆組織和顱骨外膜。其中,淺部三層緊密連線,難以將其各自分開,因此常將此三層合稱“頭皮”。深部兩層連線疏鬆,較易分離。
(1)皮膚:此區皮膚厚而緻密,並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腫或皮脂腺囊腫的好發部位;二是具有豐富的血管,外傷時易致出血,但創口癒合較快。
(2)淺筋膜:淺筋膜內的血管和神經,可分為前、後兩組。前組:距正中線約2cm處,有滑車上動、靜脈和滑車上神經。距正中線約2.5cm處,尚有眶上動、靜脈和眶上神經。兩動脈均為眼動脈的終支;伴行靜脈末端匯合成為內眥靜脈;同名神經為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的分支。後組:有枕動、靜脈和枕大神經等,分布於枕區。枕動脈為頸外動脈的分支;枕靜脈匯入頸外靜脈枕大神經來自第2頸神經的後支。由於顱頂的神經分布互相重疊,故在局部麻醉時,如僅阻滯一支神經,常得不到滿意效果,而需擴大神經阻滯的範圍。
(3)帽狀腱膜:前連枕額肌的額腹,後連枕腹,兩側逐漸變薄,續於顳筋膜。頭皮裂傷,伴有帽狀腱膜橫向斷裂時,因枕額肌的收縮,創口裂開較大。縫合頭皮時,應將腱膜仔細縫合,以減少皮膚張力,有利於創口的癒合。

結締組織

此層又稱腱膜下間隙,是位於帽狀腱膜與骨膜之間的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此隙範圍較廣,前至眶上緣,後達上項線。頭皮藉此層與顱骨外膜疏鬆連線,故移動性大,開顱時可經此間隙將皮瓣游離後翻起,頭皮撕脫傷也多沿此層分離。腱膜下間隙出血,易廣泛蔓延,形成較大的血腫,瘀斑可出現於鼻很及上眼瞼皮下。此間隙內的靜脈,經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顱內的硬腦膜靜脈竇相通,若發生感染,可經上述途徑繼發顱骨骨髓炎或向顱內擴散,因此腹膜下間隙被認為是顱頂部的“危險區”。
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借少量結締組織與顱骨表面相連,二者易於剝離。嚴重的頭皮撕脫傷,可將頭皮連同部分骨膜一併撕脫。骨膜與顱縫緊密愈著,骨膜下血腫,常局限於一塊顱骨的範圍內。

方法

一般與普通靜脈注射相同,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1.常選用頭皮靜脈(顳淺靜脈、耳後靜脈、枕靜脈、額靜脈),軀幹淺靜脈(胸腹壁淺靜脈肩部淺靜脈),乳房周圍靜脈,手背、手指、足背、足趾等處表淺小靜脈,總之,凡是可進行穿刺的小靜脈,必要時都可選用。
2.若血管視觸不清,可先行熱敷,輕輕敲擊血管遠端,使血管擴張充盈後再穿刺。
3.頭皮血管穿刺時,右手持針沿靜脈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皮下,沿血管走向刺入靜脈。指(趾)靜脈不易充盈,應紮緊止血帶,避開指(趾)關節處,進針時左手拇指拉緊血管遠端皮膚,快速進針入皮下,再沿血管走向刺入靜脈。手背靜脈、軀幹淺靜脈因活動度大,穿刺時須左手示指與拇指分開繃緊血管兩端的皮膚,其中示指應按壓在血管的近端上以便血管充盈,右手持針沿血管走向平行刺入血管。
4.細小靜脈穿刺不易有回血,應邊進針邊用空針輕輕回抽。穿刺時要熟悉解剖部位,不要隨意亂穿。
5,充分固定穿刺針,尤其是指趾靜脈,可根據情況選擇壓舌板、棉簽棒。以膠布或繃帶固定,固定不宜太緊,軀幹淺靜脈穿刺後蓋上紗布,防止衣被摩擦。
注意點
1.小靜脈穿刺技術要求高,動作要精細,操作時應看準,求穩、細心、耐心,爭取一次成功。
2.小靜脈穿刺易滲出,軀幹淺靜脈腫脹不易發現,應加強巡視,注意局部皮膚有無紅腫、毛孔擴張等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