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胡麻色斑點病

枇杷胡麻色斑點病

枇杷胡麻色斑點病又稱枇杷胡麻斑枯病,俗稱“苗瘟”,是由批杷蟲形孢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枇杷上的一種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

枇杷胡麻色斑點病是枇杷重要的葉斑病類病害,且日趨嚴重。多發生在苗木上,尤其以砧木苗上為最常見。輕的造成大量落葉,使植株生長衰弱,從而影響生長勢和嫁接成活率,嚴重的引起苗木大量死亡。

枇杷胡麻色斑點病的防治方法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及時清除園內落葉,並燒毀或深埋;發病初期噴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枇杷胡麻色斑點病
  • 外文名:Loquat entomosporium leaf spot
  • 別名:枇杷胡麻斑枯病
  • 為害作物:枇杷
  • 為害部位:葉片和果實
  • 病原:批杷蟲形孢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病原菌為枇杷蟲形孢(Entomosporium eriobotryae Takimoto),屬於半知菌亞門分生孢子盤初埋生於葉表皮下,後突破表皮而外露,直徑為162-240微米。分生孢子盤上簇生短小不分枝的分生孢子梗,其上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蟲形,4個細胞成十字形排列,側面2個細胞較小,頂部細胞最大,除基部細胞外,均有1根無色的短纖毛。分生孢子大小為(20-24.3)微米×(8.9-11.1)微米,纖毛長10-16微米。

為害症狀

枇杷胡麻色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果實。葉片上先出現圓形病斑,暗紫色,邊緣赤紫色,後逐漸變為灰白色或灰色,中央散生黑色小粒點,即分生孢子盤。病斑大小13毫米,起初表面平滑,隨後略變粗糙;葉背的病斑呈淡黃色,發病嚴重時,許多小病斑聯合成大的不規則形病斑,引起葉片枯死脫落。葉脈上的病斑為紡錘形。

侵染循環

病原以分生孢子盤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葉或落葉上越冬。春末夏初,產生分生孢子,越冬病原或新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或人為傳播,由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寄主體內,引起拒承放初侵染,環境條件適宜時擴展蔓承碑延。該病在全年中均能傳播,感病時間長,乃蘭達尤其是春季溫暖多雨的梅雨季節和陰雨連綿的秋季,更易感此病,特別是幼芽萌發前後為發病高峰期。

流行規律

該病菌的發育起點溫度較低,侵染髮育適溫為10-15℃;氣溫超過20℃明顯下降。刮颱風下雨時也易發生。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或土壤板結、透氣性差,生長衰弱,栽培管理不善的苗圃地,發病較多。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作為苗圃地應忌年年連作。連作的枇杷苗生長衰弱,病害多易死亡,苗圃園內一旦出完苗木後,應與水稻或其他作物進行1-2年的合理輪作,才可再育苗。這樣既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又能降低該病害的發生率。做好冬季清園工作,清除雜草和落葉,減少初侵染源;早春要及時發現和消滅發病中心拔除並集中燒毀或深埋病苗、病葉,以減少病源,防止病害擴展蔓延。新植果園地四周應開溝排水搞好排灌工作;苗汗捉鍵定圃地以地下水不宜過高、土質疏鬆、排水良好、土壤pH5.5-7.5的田地為宜低注、濕度大的苗地,易發生該病,故嫁接後要注意做好深溝高畦和雨後排水以防積水工作。排灌水要避免流經病田。同時做到科學施肥,多施腐熟的有機肥和磷鉀肥,適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達到苗木生長健壯,增強其抗病性,防止植株生長較嫩綠而降低對病菌的抵抗力。疏果可危民料應以降低果實炭疽病的發生。疏果樹果實套袋後不僅發病率下降,而且發病程度減輕。因為套袋後果實與病菌的接觸機會減少,而且疏果後同一紙套內只有1-3隻果實,相對濕度比碑少求不疏果套袋的要低。

化學防治

苗您欠多圃或果園的植株,均可於新葉長出後或發病初、流行前進行噴藥保護。果樹成熟前噴0.5:0.5:100倍波爾多液,隔10-15天噴1-2次,連噴3-4次。新葉長出後或發病初噴0.3-0.5%等量式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苯來特1500倍液2-3次,每隔10-15天噴1次;或30%氧氯化銅500-600倍液,隔10-15天噴1次,共噴1-2次。因波爾多液耐雨水沖洗日曬,不易失效,故在多雨季節用波爾多液噴灑效果更好些。

化學防治

苗圃或果園的植株,均可於新葉長出後或發病初、流行前進行噴藥保護。果樹成熟前噴0.5:0.5:100倍波爾多液,隔10-15天噴1-2次,連噴3-4次。新葉長出後或發病初噴0.3-0.5%等量式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苯來特1500倍液2-3次,每隔10-15天噴1次;或30%氧氯化銅500-600倍液,隔10-15天噴1次,共噴1-2次。因波爾多液耐雨水沖洗日曬,不易失效,故在多雨季節用波爾多液噴灑效果更好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