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樟堂街

板樟堂街

板樟堂街在澳門半島中部,西端由板樟堂前地起,東到接伯多祿局長街止,長165米,得名於1869年7月,由於在旁有一教堂──聖道名聖母玫瑰堂(又名板樟堂或多明我會教堂)而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板樟堂街
  • 位置澳門半島中部
  • 時間:1587年
  • 始建者:多明我會教士
簡介,建築特點,

簡介

聖道名聖母玫瑰堂於1587年,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始建者是多明我會教士。教士初來時,由於經費有限,只好用木簡單架起板樟作室子,所以附近一區被稱為板樟堂。而板樟堂街就是這時所建起的。
葡人定居以後,板樟堂街更加成為葡人社區之一,直到近代,才重新容許華人在此聚居,五六十年代,由於新馬路和內港的發展,這裡更加盛極一時,到了九十年代才漸漸衰落。
根據在聖道名聖母玫瑰堂調查所得,聖道名聖母玫瑰堂在1894年(道光四十年),清廷下令禁閉這教堂,此後,聖道名聖母玫瑰堂的用途多次變更,19世紀時更加變得面目全非,經歷了一段時間後,教堂只剩下部分附屬物,整座教堂像“危樓”一樣,十分危險,因此在1994年5月1日停止對外開放。1996年,澳門行政機構決定維修板樟堂,整項工程耗資1100萬,由政府資助,1997年1月工程完成,隨後在特區政府和教友支持下開展了“聖物寶庫”永久展出,教堂的重新開放,加上交通位置優越,使得板樟堂街已經成為遊客必到的勝地之一。
板樟堂街

建築特點

板樟堂街除了具有聖道名聖母玫瑰堂這間西方建築外,兩旁還有很多典型的中式建築,這些中式建築昔日曾經是附近居民的住所,現已改建為特式商店,成為澳門旅遊業的重要一環。 此外,板樟堂街連線了大三巴牌坊,大炮台及市中心,徹底貫串澳門的舊區,將名勝跟商業地區聯繫起來,使之成為澳門最繁華的地段之一,每逢節日,板樟堂地區必定人頭涌涌,氣勢一時無兩。在平安夜,只見數以百計天主教徒在板樟堂前地進行活動,而在中國新年,又可見到各種新春活動。
板樟堂街板樟堂街
板樟堂街集中西文化,新舊時代於一身,有久遠的歷史,可謂澳門的老街道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