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松谿縣實驗國小,創辦於1906年,現有47個教學班,學生2573人,教職工125人。面向知識經濟時代,學校堅持“為生命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辦學方向,以教育科研為先導,最佳化內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各項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是省“示範國小”、“省文明學校”、省青少年道德教育實驗研究基地、國家級教育實驗學校。
基本介紹
- 創辦時間:1906年
- 教學班:47
- 學生:2573
- 教職工:125
學校簡介,歷史沿革,教育教學,
學校簡介
學校紮實開展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新課程實驗的過程中,學校始終堅持“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校園,創造促進兒童發展的教育”這一理念,以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課堂教學變革為主線,以校本課程開發為依託,以師生評價改革為突破口,注重校本培訓,強化校本研究;邊學習邊實驗,邊實驗邊反思,邊反思邊調整,邊調整邊提高;在探索中前進,在實踐中成長,在改革中發展,積極推進新課程實施。
學校加強德育工作,全面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實施綱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文明行為養成為目標,以“主動發展、明禮誠信、學會做人”德育科研為導向,以“文明班級”考核為手段,以“美德在校”校本課程為主渠道,開展“四主”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我愛我的家自主創設、展示自我主動爭先、活動舞台人人主角、管理能手學做主人),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學校以藝術教育為特色,本著“以藝育德,以藝啟智,以藝健體,以藝冶美”的藝術育人思想,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堅持兩年一輪的“小松樹”藝術節、“百草園”讀書節、“奧運星”體育節、“啟明星”科技節。進一步實施了版畫校本課程教學,將藝術之花移植到校園內,使校園文化氛圍日益濃厚。
歷史沿革
前身是松谿縣立高等國小堂,創辦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三月,校址在東門頭文昌閣(今縣人民政府東側),首任校長李鏡春。民國元年(1912)更名為松谿縣立模範高等國小校,有4個班級,學生97人,教師7人。此後,曾先後改名縣立第一國民學校、縣立城東國小、松源中心國小、第一區縣立城東中心國小、松源鎮中心學校。民國31年由華僑胡文虎捐造的校舍建成(今校址),高小部遷入上課。解放後,改名松谿縣第一完全國小。1952年改名城東中心國小,有8個班,學生300多人。1957年,高小部校舍擴建,學校全部遷新址上課。1963年改名城關第一國小,1967年改名五七國小,1980年定為縣實驗國小,列為省重點國小之一。1988年,有31個班級,學生1648人,教師78人。學校占地面積9510平方米,建築面積5622平方米,有各種模型、標本、電化教具等設備。
教育教學
該校教師素質較好,教學質量較高,定為縣實驗國小後,加強教學研究,改革教學方法,開展電化教學試驗,同時注意開闢第二課堂。1981年被省體委授予省級籃球體育項目傳統校。1981~1988年在文藝、科教、體育方面,獲地區、縣有關部門30多項次的獎勵,其中地區體協辦的“向上杯”小女籃,1980~1982年連續三年獲冠軍;1984年,少先隊4(1)中隊獲全國“創造杯”松谿縣先進中隊稱號。1988年該校畢業生67.8%被錄取到松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