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洋行

松浦洋行

位於道里區中央大街120號。1906年興建,1909年落成。原為商人水上俊比左開辦的松浦洋行,解放後為外文書店,現為中央大街遊客服務中心。磚混結構,地上五層。轉角處為主入口,二層上方立一男一女大理石人像柱;三、四層貫通科林斯壁柱,窗上飾以精美的浮雕,壁柱上裝點自由螺旋曲線,窗下出挑圓弧形花萼狀陽台;頂層為半截閣樓層,孟莎式屋頂開老虎窗,半球型“洋蔥頭”頂端組成複合式穹頂。屬於仿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它位於哈爾濱中央大街中段。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松浦洋行
  • 外文名稱:Matsuura Hiroyuki 
  • 總部地點:哈爾濱
  • 成立時間:1909年開業
  • 位置:位於道里區中央大街120號
  • 興建:1906年
  • 落成:1909年
  • 原為:商人水上俊比左開辦的松浦洋行
松浦洋行簡介,建築歷史,布局特點,建築評價,內部結構,中央大街,

松浦洋行簡介

建筑西側、北側建築邊緣延長線以內為重點保護區;臨街人行道為一般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周圍30米以內為建設控制地帶。

建築歷史

松浦洋行於1909年開業。因而無論是從建築修建的年代,還是建築本身的藝術風格來看,教育書店都堪稱中央大街的標誌性建築。它與馬迭爾賓館,道里秋林、婦兒商店等其它建築一起共同創造並影響著中央大街及至整個城市的風貌。教育書店最初為日本的松浦洋行,俄國僑民會也曾占用此建築,解放以後,這裡曾作為外文書店,如今這裡是新華書店所屬的教育書店。建築的歷史已很久遠了,其使用功能也發生了變化,然而不變的是建築散發出來的無法比擬的魅力。
松浦洋行

布局特點

中央大街商賈雲集,寸土寸金,因而建築不可能如南崗秋林公司那樣的舒展,代之以比較緊湊的布局,教育書店也是這樣。建築二面臨街,立面均做重點處理,轉角處加以強調,頂部冠以文藝復興式穹頂,如此處理很好地烘託了街道景觀。建築主入口選在轉角處,便於人流的集散,由於建築兩翼面寬並不大,因而建築沿街部分沒有次入口,而建築向內院開門便於工作人員的出入,將不同人流分散處理,彼此互不干擾,這樣的布局還是比較合理的。
從主入口進入建築,迎面是一小巧的雙層木質門廊,走上幾步台階便進入建築內部。這種將踏步從室外移至室內的作法,是適應中央大街上小尺度環境的需要——如果踏步在室外,則要占據一定的進深,而建築必然要後退;建築若不後退,則要占用街道空間,因而將踏步從室外移至室內是兩全其美的做法。正對著主入口的是通往二層空間的主樓梯,樓梯為三跑折線型,鑄鐵的曲線欄桿如生長中的植物一般絲絲纏繞,水磨石台階上鑲嵌著深色的三葉草花紋,顯得古樸而典雅,再配上深栗色木製牆裙、精緻的石膏浮雕燈圈及優雅的燈飾,建築的深沉氣質油然而生。與有些商業建築以華麗的色彩、誇張的造型取勝不同,教育書店以其沉靜的色調、樸素的修飾創造出高雅的氛圍。
建築平面另一有趣之處在於,循著與主入口相對的主樓梯只能到達建築的二層,而若想到達建築的3~5層,則需從側樓梯進入。教育書店今天的布局是1~2層對讀者開放,3~5層則屬於其它辦公用房。因此人們或許會感到奇怪:“建築看起來明明有五層,為何一進來卻只有二層呢?”了解了其平面布局,便不會詫異了。

建築評價

任何人觀賞了建築之後,都會對其優美的造型難以釋懷。從外觀上看,建築帶有明顯的巴洛克特徵——主入口上方的大理石人像柱、巨大的貫通三至四層的懸空科林斯壁柱、自由渦卷狀曲線的斷折山花、窗洞上方精緻的浮雕裝飾以及出挑的半圓形花萼狀陽台,建築通體洋溢著巴洛克奇異生動的效果以及變幻的光影。

內部結構

建築共有五層(如果算上頂部的閣樓層的話),立面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
①底層採用深色調牆面、大面積櫥窗的構圖,二層以上為淺灰色調;
②建築二層以簡潔的圓額矩形窗為主要特徵,窗上刻劃精緻的線腳;轉角處主入口上方飾以大理石人像柱,一男一女,姿態優美,這一典型的巴洛克象徵手法為建築增添了浪漫的氣息;而建築沿中央大街方向一翼,採用通長的大面積玻璃窗,折射出現代建築的某些特徵;
③建築的三至四層飾以貫通的科林斯壁柱,每兩個圓額矩形窗作為一組,窗上飾以豐富的裝飾。三、四層的窗飾又不相同,三層的窗飾乍看起來似一隻蹲踞在花葉上的大肚皮青蛙,淺浮雕精緻細膩,而四層的窗子則飾以簡潔的線腳。這兩層窗尺度一致,因而既富於變化又十分統一。轉角處也同樣做重點處理。轉角中央四層的半圓窗上飾以曲線渦卷狀斷折山花,山花中央飾以精美的花葉狀浮雕,窄小的壁柱柱頭飾以自由的螺旋曲線,帶有“新藝術”特徵。最精緻的要屬窗下圓弧形花萼狀陽台,奇異而優美,正如盛放的花蕾。而外凸的鑄鐵曲線欄桿,呈盛開的花朵主題同樣含有“新藝術”因素;
④建築頂層有半層閣樓層,覆以紅色鐵皮的孟莎屋頂開有老虎窗,與同樣紅色調的房融為一體。半球形的文藝復興式穹頂,端部卻以類似俄羅斯式“洋蔥頭”頂作為結束,成為複合式穹頂。作為一種重要的構圖要素,穹頂成為中央大街建築必不可少的諧調構件,不同形式與風格的穹頂相互呼應,形成獨特的景觀。
今天,人們踏著古老的石頭路走在中央大街上,教育書店古樸而又年輕的風姿依然吸引著人們的視線,它是中央大街歷史變遷的見證,也將繼續注視中央大街的發展變化。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米,寬21.34米。其中車行方石路寬10.8米。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其中保護性建築13棟。
198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將中央大街確定為保護街路。1996年8月,市政府決定將其改造成步行街,並於1997年6月1日正式開通,是全國較早的步行街之一。步行街全長860米,設有休閒區6個,兩側人行道鋪裝廣場磚近5000平方米,彩色步道板2500平方米,並在大安街至東風街路段鋪設500米的輪椅通道。改建後的步行街環境優美,秩序井然。她以其獨特的歐式建築、精緻典雅的牌匾廣告、歐式古典路燈、花團錦簇的休閒小區以及異彩紛呈的文化生活,成為哈爾濱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街名的來歷)
中央大街始建於1896年。1898年6月,中東鐵路在哈爾濱破土動工。同年秋季,山東、河北數千名築路勞工落腳在今天的中央大街一帶。他們壘泥為牆,束草為棚。於是這條街就有了她最初最形象的名
字—中國大街。在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之前,哈爾濱的所需貨物基本都是經松花江水路運來的。中國大街的通江口(今防洪紀念塔江段)就是當年的碼頭。這樣中國大街就成了黃金水道的口岸,也成為哈爾濱當時最熱鬧繁華之地。1925年,中國政府收回了哈爾濱的市政政權,將中國大街改稱中央大街。歲月悠悠,世事沉浮。在1968年的“文革”歲月中,中央大街被改稱“反修大街”,1976年其名稱又恢復為中央大街。這條歷經時代風雨的老街,如同歷史見證人,目睹著哈爾濱百年滄桑和榮辱興衰。
1904-1905年間的日俄戰爭,使哈爾濱成為俄軍的後方基地。龐大的軍用品需求,客觀_I_帶動了哈爾濱的初步繁榮,也帶動了中國大街的經濟和建築的發展。俄國統治哈爾濱的20年間,不論是建築風格還是經濟格局,中國大街都是受西方影響最深的街路。(中央大街的馬路方石)
最初的中國大街有些地段翻漿嚴重。每逢春夏之交,路面像海綿一般,車輛走在上面忽忽悠悠的。連修這條路的工人們也傷透了腦筋。年年返工,年年翻漿,白白賠進了許多銀兩。倒是江湖上有那么一個賣弄梅花樁功夫的武林僧人出了一個奇招,將數千根二三米長的圓木樁,一頭削尖,一根根一排排地沿路釘進土層中,上面再敷以碎石,鋪上黃沙,才解決了翻漿的問題。
松浦洋行所在地松浦洋行所在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