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江派
- 外文名:songjiangpai
- 派系類別:書畫類
- 創始人:顧正誼
- 派系代表:董其昌 (1555-1636年)
- 主要作品:《溪山秋爽圖》《山水圖》
畫壇中流,松江創始,畫派代表,山水盛世,
畫壇中流
松江派又名“華亭派”,以顧正誼為創始,以董其昌為代表。 董其昌深諳古法,所畫用筆洗鍊,墨色清淡,風格古雅秀潤,代表了“華亭派”的風格,與“吳門畫派”精工具體形體對照。 董其昌以自己的繪畫實踐作理論的基礎,“開堂說法”,提出了引起後世爭論的“南北宗”學說。 董其昌提倡文人畫的書卷氣,強調南宗繪畫的正統地位,從而表明崇南貶北的個人愛好。雖然董其昌“南北宗”論為一己之說,但是它能形成巨大的社會反響,應該說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 “華亭派”中的其他畫家還有宋旭、陳繼儒、趙左(蘇松派)、沈士充(雲間派)等。
松江創始
顧正誼(公元16-17世紀初)〔明〕字仲方,號亭林,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生卒年不詳。萬曆(1573-1620)時以太學生官中書舍人,人品高潔,居常好讀書,由於家多名跡,潛心於臨摹鑑賞,故精於繪事。畫山水初學馬琬,後學“元四家”,各得神解,無不酷似。所作用墨布局力追大雅,其摹黃公望者尤妙。與宋旭、孫克弘友善,窮探旨趣。山水多作方頂,層巒疊嶂,少著林樹,自然深幽,遂成華亭派。游長安時四方士大夫求畫者踵接,得其灑翰,如獲拱璧。董其昌云:“松江畫家中最著名者為顧正誼。”傳世作品有萬曆三年(1575)作《溪山秋爽圖》軸,圖錄於《故宮書畫集》;二十四年(1596)作《仿黃公望天池石壁圖》卷,紙本,設色,縱23.2厘米,橫359.4厘米,自題:“顧正誼寫於寶雲居。丙申冬日。”卷後陳繼儒題跋云:“亭林內史畫與董秋山抗行,此卷仿大痴天池石壁,蒼古秀潤,絕去畫史甜俗之病,復出原之,從大痴孫,別摹三趙,上及董巨右丞,惜公不及見之,見且下衛夫人之識矣。陳繼儒題。”現藏廣州美術館;二十五年(1597)作《山水圖》卷,紙本,墨筆,縱24厘米,橫357.1厘米,卷後有董其昌題跋,藏上海博物館。能詩,宗初唐,著有《蘭雪齋稿》。子元慶,踵其家學,能以精工佐其古雅,有聲藝苑。
畫派代表
董其昌 (1555-1636年),漢族,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貧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風得意,青雲直上。公元1589年,(萬曆十七年)三十四歲的董其昌舉進士,開始了他此後幾十年的仕途生涯。當過編修、講官,後來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他對政治異常敏感,一有風波,他就堅決辭官歸鄉,幾次反覆起用。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禪理、精鑑藏、工詩文、擅書畫及理論。他是海內文宗,執藝壇牛耳數十年,是晚明最傑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董其昌的繪畫長於山水,注重師法傳統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講究筆致墨韻,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畫史繪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而出於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董的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並波及到近代畫壇。一直以來,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內外大收藏家尋覓的目標。
山水盛世
山水最盛的明代,僅《明畫錄》就載有四百多位山水畫家,而文人以此為逸事而操管者則是一個普遍的社會風尚。 其中有成就的除了在分宗立派中占有重要歷史地位的畫家外,還有一些重要的畫家。 如畫《華山圖》的王履,因《華山圖序》強調師造化,而獨占一席之地。 再如畫風比較特殊的吳彬、陳洪綬、擔當,以及名氣不大但寫畫精妙的陸治、程嘉燧,還有“姑熟派”首領蕭雲從,如此等等,構成了明代山水畫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