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左

趙左

趙左(1573—1644)左一作佐,字文度。活躍於明代後期。萬曆、崇禎時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基本介紹

  • 本名趙左
  • 別稱:趙秋草
  • 所處時代:明代
  • 出生地:華亭
  • 去世時間:公元1644年
  • 主要作品:《大愚庵遺集》,《秋山幽居圖》
人物簡介,繪畫特色,

人物簡介

趙左,為諸生時,詩文即出眾,曾赴北京,以一首秋草詩一鳴驚人,人呼為“趙秋草”。後得顧正誼賞識,讓他與宋懋晉向好友宋旭學畫,此後畫名漸顯。山水師法董源,兼學黃公望、倪瓚。畫雲山以己意出之,有似米(芾)非米之妙。善用乾筆焦墨而又長於烘染,後受董其昌的畫風影響,形成筆墨靈秀、設色雅致的風格。他與弟子沈士充、朱軒、葉有年、陳廉、李肇亨等構成的藝術群體,被人們稱為“蘇松派”。論畫主張要得所畫物象之勢,應取勢布景交錯而不繁亂。因一生窮困,曾為董其昌代筆。所著《大愚庵遺集》已失傳,散落的詩文由其子搜輯成一集存世。傳世作品有萬曆三十九年(1611)作《秋山幽居圖》扇面(藏上海博物館)、萬曆四十年(1612)作《溪山無盡圖》卷)收錄於《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萬曆四十四年(1616)的《長江疊翠圖》卷(藏中國美術館)等。另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大嶺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寒江草閣圖》軸及上海博物館藏《仿大痴秋山無盡圖》卷、《山水卷》等。

繪畫特色

一、師從宋旭。宋旭(1525-?年),字初暘,號石門,浙江湖州人,後徙居上海松江,以畫山水最為擅長,主要師法“明四家”之一的沈周,風格雄勁古拙,為“松江派”之祖。趙左的山水畫是以宋旭為基礎,上溯源流,追摹董源倪瓚筆意,兼采米氏雲山與黃子久淺絳法,善用乾筆焦墨,長於烘染,水墨濕潤,極富神韻。清王原祁《佩文齋書畫譜》中即有云:“(趙左)學於宋旭……其畫宗董源,兼有黃公望倪瓚之意。”
《山居閒眺圖》上海博物館藏《山居閒眺圖》上海博物館藏
二、受董其昌山水畫影響。董其昌是明代後期書畫大家,其山水畫理論與實踐影響了明末乃至清代山水畫的發展,加之董氏社會地位顯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以太子太保致仕,結交了大量的仕宦、文人和書畫家,因此名重一時,影從者甚眾。由於董其昌是松江人氏,因此當時松江地區的許多畫派都以追隨董氏,強調摹古,重視筆墨為潮流,而趙左身處其間,在繪畫創作上受鄉賢之影響也是必然的。
趙左與董氏是翰墨摯友,並有著長期的書畫交往,是董氏繪畫最重要的代筆人之一。對此,清朱彝尊(1629-1709年)在《論畫絕句十二首》中指出“隱君趙左僧珂雪,每替香光應接忙。涇渭淄澠終有別,漫因題字概收藏。”又朱氏自注云:“董文敏疲於應酬,每倩趙文度及雪公代筆,親為書款。” 同時,清姜紹書(生卒年不詳)在《無聲詩史》中亦有云:“與董思白為翰墨友,流傳董跡,頗有出文度手者。”可見,趙左為董氏代筆在當時已是公開的秘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趙左在繪畫上的功力確是不凡。
趙左繪畫作品《山水冊》,現由金陵天渡樓收藏。
趙左《山水冊》趙左《山水冊》
當然,趙左為董其昌代筆與董氏原作是有本質區別的。趙氏長於烘染,在樹木等的刻畫上立體感強,層次繁複,風格細潤,於繪畫技巧上更為精能,但筆墨功力與董其昌相比則略顯單薄,這主要是由於董氏所具有的超凡書法功底是趙左力所不逮的。趙左作為“松江派”山水的領袖,自具有其獨到之處。《無聲詩史》記其論畫一則,闡述了他對山水畫創作的藝術見解。他主張畫山水,須得山川林木、樓觀舟車、人物屋宇之勢,做到取勢布景,交錯而不繁亂;景物布置,須一一自然合理;景色先以朽筆勾出,然後落墨,使景致、筆墨交融,成畫後才富有意味。
他創作的山水畫,亦力求體現這些思想。景物大多較為繁複,有時畫煙嵐雲霧流動於層巒疊嶂、坡谷幽溪澗;並以斜徑、溪橋、房屋、樹木,掩映穿插。筆墨方面,或用濃、濕、淺、淡的墨色染出山巒向背,同時漬出浮動的白雲;或作淺絳設色,與筆墨的運用相融。還經常參用米氏父子黃公望倪瓚等畫家的不同畫法。
他的山水畫秀勁飄逸的韻致也吸引了一大批松江畫家追隨其左右,如趙泂、葉有年、吳振、釋常瑩等,都從學於趙左繪畫,使得明末清初的松江畫壇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而趙左的許多作品也為時人和後世視為世襲之珍。
趙左《溪山深秀圖》軸,絹本,設色,縱141厘米,橫63厘米,曾藏當代畫家郭味蕖處,郭先生在手抄本《知魚堂書畫錄》中有詳細著錄,文記:“趙文度仿子久山水軸。絹本,設色,長四尺六寸,寬二尺。董其昌跋四行在上。‘溪山深秀,萬曆戊申冬十一月為儒仲先生畫,趙左。’白文‘趙左之印’方印,白文‘文度氏’方印。‘文度為儒仲作此圖,可謂殉知之合,峰巒渾厚,草木華滋,有子久意,其昌題。’朱文‘竹朋鑑定’長方印。”
此圖所署年款“萬曆戊申”即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屬趙左早期作品。根據目前對趙左的研究,其生卒年不祥,已知的記年作品最早者成於萬曆三十一年(1903年),推測出生年代約在公元1570年左右,最晚者成於崇禎六年(1633年),其享年當六十餘歲。《溪山深秀圖》應創作於三十餘歲,故屬早期。趙左畫風的發展與演變,據現有研究成果,可歸納為三個階段,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以前屬早期階段,作品有顯著的吳派影響與仿古傾向,仿古自唐、五代至宋、元,泛學諸家,各得其要;題款字型方整,轉折圓柔。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至泰昌元年(1620年)屬中期階段,逐漸形成自己面貌,部分作品受董其昌較大影響,造型已由精細、寫實轉為簡化、平面和形式化,筆墨也由工謹變為自由活潑;款書字型漸趨瘦勁。泰昌元年(1620年)以後屬晚期階段,自身面貌成熟,表現出平淡天真風格;款書也結體瘦長,用筆尖利,線條挺秀。此幅《溪山深秀圖》甚吻合早期階段的風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