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取食於松樹樹木嫩梢,造成其枯梢、甚至死亡的多種害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松梢害蟲
- 界:動物界
- 綱:昆蟲綱
- 目:鱗翅目
- 科:蛾科
概述,種類,防治措施,
概述
指取食於松樹樹木嫩梢,造成其枯梢、甚至死亡的多種害蟲。
種在中國的松梢害蟲主要有6種,分別為微紅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油松球果螟(D.mendacella),松實小卷蛾(Petrova cristata),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arotana),松梢木蠹象(Pissodes spp.),切梢小蠹屬(Blastophaus spp.)
門: | 節肢動物門 | 分布區域: | 中國的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四川、河南等省 |
種類
微紅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鱗翅目螟蛾科昆蟲。又名雲杉球果螟。幼蟲蛀食主梢,引起側枝叢生,樹冠畸形,材積損失率為當年生長的1/3,不易成材。成蟲體長10~16毫米,翅展20~30毫米,灰褐色。前翅暗灰褐色,中室頂端有一腎形大白點,白點與外緣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白色波狀橫紋,白點與翅基部之間有兩條白色波狀橫紋,翅外緣與緣毛處有一條直的黑色橫帶;後翅灰褐色,無斑紋。卵橢圓形,黃白色,長約0.9毫米。幼蟲體長12~27毫米,頭部及前胸背板赤褐色,胸、腹部淡褐色,體表有多數褐色毛片,其上生有1~2根細毛。腹部各節有對稱的毛片4對,背面的兩對較小。蛹長橢圓形,黃褐色至黑褐色,長約15毫米,腹末有一深色的骨化狹條,其上著生3對鉤狀臀棘。
分布於中國大部分省(自治區),歐洲各國、日本、朝鮮和蘇聯的西伯利亞也有分布。在中國為害馬尾松、油松、黑松、紅松、赤松、黃山松、華山松、雲南松、樟子松以及火炬松、加勒比松和濕地松等引進樹種。
每年發生代數依地理分布而不同,幼蟲在被害枯梢及球果中越冬,翌年3、4月間開始活動,向下蛀入兩年生枝條或另一新梢繼續為害。幼蟲 5齡後老熟,於蛀道上端咬一圓形羽化孔,以絲連結木屑糞粒封口後,在羽化孔下方做蛹室化蛹。蛹期約半月,成蟲羽化後需補充營養,白天靜伏梢頭針葉基部,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卵散產於被害梢枯黃針葉的凹槽處,每雌平均有卵50粒。幼蟲孵化後鑽入舊蟲道或鱗皮下生活3~4天后爬出遷移為害,大多蛀害直徑0.8~1厘米的新梢。從梢的近中部蛀入,蛀道內外有大量蛀屑及糞粒堆積,近半數幼蟲有轉移至另一新梢為害的習性。大多發生在4~9年生、郁密度小、生長不良的幼林中,引進的松樹比中國原產的各種松樹受害更重,有的甚至蛀食幼乾的韌皮和邊材。天敵主要有長矩繭蜂和大腿蜂。
油松球果螟(D.mendacella),鱗翅目螟蛾科昆蟲。又名松果梢斑螟。成蟲體長10~13毫米,翅展約26毫米。前翅赤褐色,近翅基有一灰色短橫線,內橫線和外橫線為波浪狀,銀灰色,兩橫線之間為暗赤褐色,但近翅的邊緣則呈淺灰色雲斑,中室端部有一新月形白斑;後翅淺灰色。卵橢圓形,長徑0.8毫米,乳白色至紫黑色。幼蟲老熟時體長15~22毫米,灰黑至黑藍色,有光澤。頭殼、前胸背板及腹末第9、10節背板均為黃褐色,剛毛較長。蛹赤褐色,長11~14毫米。
分布於中國的陝西、甘肅、河南、北京、遼寧、吉林、四川、江蘇;也見於巴基斯坦、土耳其、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
幼蟲為害油松、馬尾松、華山松、白皮松、赤松及紅松的嫩梢和球果,通常陰坡老樹球果被害較重。此蟲在四川一年發生 4代,河南2代,陝西則一年1代。以幼蟲在被害枝梢或球果內越冬,幼蟲老熟後於被害梢或球果內化蛹。天敵主要有小繭蜂和病原微生物。
松實小卷蛾(Petrova cristata)。鱗翅目卷蛾科昆蟲。又稱松梢小卷蛾。成蟲體長7毫米,翅展11~19毫米,體黃褐色,中央有一條較寬的銀色斑紋,靠臀角外有一腎形銀色斑,其內有3個小黑點。翅基部的1/3處和頂角處各有銀色橫紋3~4條;後翅暗灰色,無斑紋。卵橢圓形,長約0.8毫米,黃白色至紅褐色。幼蟲體長10毫米左右,頭部黃色,前胸背板黃褐色,胸、腹部淡黃色。蛹紡錘形,長6~9毫米,茶褐色,腹末有3個小齒突。
分布於中國的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四川、河南等省;日本也有發生。為害馬尾松、黑松、黃山松、油松、濕地松。
在南京每年發生4代,春季第1代幼蟲大量蛀食當年新抽芽梢,被害芽梢彎曲成鉤狀逐漸枯死。夏季第 2代以後多蛀食球果,造成種子減產。成蟲夜間活動,卵散產於針葉或球果基部鱗片上,每雌產卵30~80粒。幼蟲孵化後爬至當年嫩梢上部蛀食,蛀道長約10厘米,每梢內可有蟲1~8頭,每個被害球果內有幼蟲1~3條不等,被害果彎曲變黃枯死。幼蟲共5齡,約經29天完成發育,在被害梢或球果內化蛹,蛹期約1周。每年10月中旬以蛹在被害梢或球果內越冬。
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鱗翅目卷蛾科昆蟲。成蟲體長6~8毫米,翅展16~20毫米,灰褐色。前翅由灰褐、赤褐、黑褐三色片狀鱗毛相間,組成雲狀不規則斑紋,頂角處有一弧形白斑,後翅灰褐色。卵扁橢圓形,長徑0.9毫米,乳白色至紅褐色。幼蟲老熟時體長12~20毫米,頭及前胸背板為赤褐色,身體其餘部分為粉紅色。蛹赤褐色,長約7.5毫米,腹末端有釣狀臀棘 8根,蛹外有黃褐色的絲質繭。
分布於中國的陝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江蘇、浙江、江西和安徽;歐洲的一些國家、蘇聯及日本等也有。為害油松、馬尾松、赤松、紅松、黑松、華山松、濕地松、白皮松和雲南松。此外還可為害北美五針松、短葉松、雲杉和冷杉等樹種的嫩梢和球果。被害林木平均高生長損失40%,材積生長平均降低13.1%,種子嚴重減產,木材質量及利用價值降低,是四川省最重要林木害蟲之一。一年發生 1代,以蛹越夏過冬。依各地氣溫高低,翌年2月下旬至4月中旬日平均氣溫10~14℃時陸續開始羽化,傍晚活動飛翔,照度0~250勒克斯時飛翔活動最盛。卵散產於嫩梢、球果及針葉上,每雌平均有卵50粒。卵期5~22天,幼蟲孵化後取食嫩梢表皮、 針葉及球果表層。2~5天后逐漸蛀入嫩梢或球果內部為害,約經1個月左右幼蟲開始老熟墜地,進入枯落物、雜草、地衣中,再經6~14天后化蛹。各地老熟幼蟲墜地時間依氣溫而異,四川較早,4月下旬即已開始,陝西則延至6月上旬;以每天12~16時墜地的最多。蛹期長達 310天左右。多發生於海拔1900米以下的純林中,疏林重於密林,幼、中齡林重於成熟林,油松、馬尾松重於華山松和白皮松,人工林重於天然林。
松梢木蠹象 (Pissodes spp.),鞘翅目象甲科昆蟲。成蟲體長4~9毫米,長為寬的2.6倍,深黃褐色或深褐色,無光澤。頭管長1.1~3毫米,略彎曲。前胸有灰白色鱗毛覆蓋,中線中後部兩側各有灰白色小圓點1個,小盾片長圓形,密布灰褐色毛。鞘翅上有近長方形的粗刻點縱列10行,每隔 2行有一縱隆起,並有不規則的鱗片,中後部鱗片構成一條灰白色不整齊的橫帶,橫帶下為黑褐色。卵長橢圓形,長徑 0.7毫米,淡黃色。幼蟲老熟時體長 8~13毫米,乳白色,體彎曲,無足。蛹長4~9毫米,乳白色,頭頂、前胸背板及腹部各節均散生數個突出的小刺,腹末兩側各具刺一根。
分布於中國的四川和雲南省,為害雲南松的枝梢。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受害枝內越冬,翌年2月中旬幼蟲開始活動,蛀道內充滿蟲糞。3月以後被害枝相繼枯死,對5年生以下幼樹多為害根頸部,造成全株枯死。幼蟲老熟後即在被害枝內化蛹,4月下旬羽化。5月中旬成蟲外出,以雲南松枝條為補充營養,喜於午後活動,常在植株間作短距離飛翔,卵產於 2年生枝梢韌皮內,每雌平均產卵20粒。幼蟲孵化後在原地侵入為害。
切梢小蠹屬 (Blastophagus spp.)的多種小蠹蟲也是嚴重的松梢害蟲,中國共有3種:橫坑切梢小蠹(B.minor)、 縱坑切梢小蠹(B.piniperda)和紅松切梢小蠹(B.pilifer)。它們均屬鞘翅目小蠹科昆蟲。 成蟲體長相近(3.5~4.5毫米),體色相似(黑褐色至黑色),主要區別是:橫坑切梢小蠹的成蟲鞘翅斜面第 2列間部與其他列間部相同,不凹下母坑為復橫坑;縱坑切梢小蠹上述部位凹下母坑為單縱坑(圖3);而紅松切梢小蠹的列間部與橫坑切梢小蠹的相同,但列間部有絨毛兩列,一列為豎起的絨毛;一列為倒狀的絨毛,鞘翅基緣有一列明顯向上翹的鈍齒,母坑道為單縱坑。橫坑切梢小蠹和縱坑切梢小蠹分布幾遍及中國林區,為害馬尾松、赤松、黑松、油松、紅松、樟子松等。紅松切梢小蠹分布於黑龍江省,反為害紅松。 3種小蠹成蟲均以枝端嫩梢為補充營養,侵入孔多位於新梢芽下1厘米處,在枝髓內蛀食,坑道長約3~4厘米,被害梢隨即枯死。此外,尚有夏梢小卷蛾(Rhyacionia duplana)分布於華北和遼寧, 油松小卷蛾(Epinotia spp.)。
分布於山西, 均加害油松; 雲南松梢小卷蛾(Rhyacionia insalariana)分布於雲南,為害雲南松、高山松和思茅松。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在廣西等地為害馬尾松也很嚴重。
防治措施
在中、幼齡林分點片零星發生時,組織人力剪除針葉發黃的芽梢,集中進行寄生蜂保護或深埋處理。
營造混交林,修枝時留樁要短,切口要光滑。
在林區內禁止亂砍濫伐及過度放牧、保護下木地被。
必要時在越冬代成蟲羽化、幼蟲入侵為害活動盛期,以觸殺劑處理樹冠。
用夏梢小卷蛾性外激素提取物誘殺雄蟲,可取得一定效果。
幼蟲期可用蘇雲金桿菌和白僵菌製劑進行防治。
釋放長距繭蜂或赤眼蜂,防治鱗翅類松梢害蟲的幼蟲及卵。
及時伐除被小蠹蟲寄生的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