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苗王城 位於貴州省松桃苗族治自縣正大鄉境內,距
銅仁 鳳凰機場9公里,距全區首府銅仁市的火車站32公里,距
鳳凰古城 39公里,境內有迓大二級公路,以及正在修建的杭州---雲南瑞麗的高速公路,松桃境內段,交通十分方便。
發展歷史 苗王城已有600多年歷史,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後經苗王石各野、龍達哥、吳不爾、龍西波、吳黑苗等長期經營,逐步成為臘爾山區南長城外圍的“王者之城”。核心景區10平方公里,集山、水、洞、泉、瀑、峽谷、森林、古樹、原始村寨、軍事巷道、苗族風情為一體,是旅遊、休閒、度假、探險的勝地,被譽為“千里
苗疆 第一寨”。也是著名的苗歌之鄉,苗故之鄉,民間絕技之鄉。同時也是國家旅遊局定點扶持的村寨景點。
近幾年來,松桃苗族自治縣正大鄉新寨——苗王城,引起國內諸多學者潛心關注。其修建的確鑿年代至今無法考證,到了明朝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經苗王石各野、龍答哥(土司)和後幾十個苗族起義軍領袖的精心修建,到清朝
雍正十年 (公元1733年)“苗民歸入版圖”後,才停止修建。
主要景點 苗王城 苗王城占地4平方多公里,分為東城和西城。原有城牆2000餘米,頂寬四尺,底寬六尺,高九尺。有4個城門,城內有11條巷道,巷道內有11道寨門。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歪門邪道”的建築風格等等不僅具有一定的戰爭防禦能力,而且體現了較高的建築水平。每個胡同共用一道大門,大門用厚實的木板鑲成,大刀、斧頭、長矛無法劈開;胡同內每家每戶各自擁有自己的龍門和後門,並且相互連通,可步步為營、層層把關,酷似一八卦迷宮。那裡地勢險峻、山水秀麗,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有關專家考察後,一致認為:此城設計“既能攻、又能守、也能退”,是一個具有相當軍事構築工事水平的古王城,是中國“南方長城”獨具的風格,是民風民俗保存得比較完整,體現得比較充分的苗鄉建築工藝品,是全國為數不多、保護得較好的古王城之一,有很高的觀賞、保護和旅遊價值。其建築結構、建築攻勢、可以重現幾百年前的歷史。
懸 棺 葬 在新寨北側沿河而上,有一面絕壁,絕壁上分布著六、七個長方形又非長方形、又似岩洞又非岩洞的洞——它就是懸棺葬遺址。唐代張 鷟在《朝野僉事》中記載:“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擱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余,盡產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既終身不復祀祭。”新寨歷史上屬五溪蠻地,其棺葬與《朝野僉事》記載的葬俗相同,都屬於一種“二次葬”,這是我國西南地區部分少數民族的古老的葬俗。
由於無詳細文字記載,故該懸棺葬葬於哪年代,至今無法考證。
新寨文物古蹟 中國南長城
從新寨進寨大門沿半山腰,一條高達3米、寬達1.5米的古城牆。全用石塊砌成,並留有觀察孔和槍眼,建於1431年左右,迄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比明王朝修建的“邊牆”(即南長城)要早180年,該古城牆具有相當軍事構築工事水平,獨具中國“南方長城”的風格,是建築結構保存得比較完整,體現得比較充分的苗鄉建築工藝品,是全國為數不多、保護得較好的古城牆之一。
苗王吳黑苗之墓
由新寨沿河而下300米左右,在河的中間平空禿起一個高約15米的小島,島為圓柱形,直徑不足5米,島身由參天大樹覆蓋,色濃如黛,渾然一體。島的中央有“一抔”黃土——他就是明朝苗王(苗族起義領袖)吳黑苗之墓。
據新寨寨主說,是新寨一帶的苗族,將吳黑苗的屍體由烏羅抬回安葬。其墳上的泥土、棺木也是新寨人一點一點馱上去的。500多年來,他們非嫡系子孫不傳,非寨主不傳,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對外公開。
關於龍西波、吳黑苗的死,據有關資料記載:二人率領的苗族起義取得偉大勝利,震驚了明廷,世宗“欲逮(張岳、石邦憲)治之”。因征剿苗疆,亟須用人,廷臣力諫,才予張岳“乃奪右都御史,以兵部侍郎督師”,石邦憲等要員也“坐是停俸戴罪”,仍令張岳戴罪督征。
龍西波攻下思州府城,進剿明軍,惶惶終日,深怕當義軍的俘虜。總督湖廣、四川、貴州三省的張岳哀嘆著向朝廷奏聞,在“苗賊突劫思州疏”中自責道:“……略不能以及遠,慮不足以識微……魁渠漏綱,殘黨竄伏,敢潛入於僻郡,致禍於生靈,臣之罪獨多諸臣者。如蒙乞勒該部議,擬將臣首加治罪,其餘諸臣,分別輕重,亦量加刑……。”
正當張岳哀嘆無可奈何之際,石邦憲即向張岳獻計說:“興師十萬,日費千金,某謂以夷攻夷者,便以一日費而撫其順者為心腹,以一日費而償其順者以誅叛不一年而賊可平”。張岳在絕望中採納了石邦憲的毒計“於是捐訾,招來吳來格等內附”,麻順等並“為明軍嚮導”。張岳對投順的熟苗,行“厚犒賞”,引誘其他“來效”。在張岳封官給賞的引誘之下,“順苗麻得盤、吳老革、吳旦逞等接受重示懸賞,”深入苗寨。誘騙龍西波到伊親田坪寨吳柳苟家弔喪,於是麻得盤佯為西波求吳旦逞之女為妻,吳旦逞也佯為應允,邀其至家,設宴款待,及至西波痛飲深醉,即將龍西波、隨從龍重陽擒住。苗族義軍聞訊,立即從龍塘、鬼堤、都庫、罵勞等地奔赴搶救,與石邦憲派來護取的精兵展開殊死搏鬥,結果營救失敗,龍西波被解赴銅仁,於嘉靖三十年八月初七解往沅州,“梟首示眾”。
苗王龍西波犧牲後,吳黑苗率領義軍繼續與明軍作戰,石邦憲再“重行懸賞”,“勒令”烏羅、朗溪等苗官楊瑛、田興邦必須合謀巡捕,以圖擒斬。於嘉靖三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吳黑苗竟被劉甫等誘殺。
吳黑苗被誘殺後,起義軍潛伏林篝、晝伏夜行11天后,才將吳黑苗的屍體抬回到新寨安葬。
苗王用的指揮旗
苗王用的指揮旗,苗族叫“旗張”,也叫“旗董”。據有關資料考證“旗董”旨為戰鬥的旗幟,是苗族社會組織中的一種神聖無比的令旗。它系紅、黃、藍三種顏色棉布製成的三面三角小旗。一般由苗王或德高望重、武技高超的寨長或是領有若干村寨的首領保管。除此之外,其他人無權保管,平時均密封深藏,使非保管之人不易找到,一般小事也不動用。要遭到外敵來侵犯偷襲,苗疆苗寨發生大規模戰鬥時方才打用“旗張”。他們用“旗張”在苗寨高地上揮舞招展,鑼鼓喧天,號角長鳴。此時,凡所屬村村寨寨,只要有戰鬥力的苗族男性青年、壯年,都必須緊緊跟隨“旗張”全部投入戰鬥。“旗張”指向何處,便沖往何處。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更不許有畏縮言行,若有違犯者,重則就地處死,輕則戰後嚴加處罰。故打開“旗張”便標誌著苗族民眾無往不前的戰鬥英勇行為。“旗張”便是苗族的“馬寨曲”,激勵指揮著苗族人民為捍衛自己的疆土和民族尊嚴而流血同敵奮戰。“旗張”就是苗族精神的神聖象徵。故苗族有在戰鬥中“只要旗張在,苗族的勇士便在”的讚譽。戰鬥平息後,要先殺豬祭“旗張”後,才密封“旗張”。正是“旗張’有這般浩大威武的號召力和指揮力,所以苗族的“旗張”是不許隨便打開動用的。
“旗張”是苗族社會組織中一種最高的號令,是統率苗族社會武裝的至高無上的標誌。在歷史上苗族人民全憑它召集、率領,打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激烈的戰爭。“旗張”也成了一種團結、奮鬥、堅強力量的象徵。
現新寨還保存完好“旗董”一面,傳說是明朝苗王吳黑苗用的指揮旗。
民間藝術 新寨不僅風光秀美,而且人傑地靈,民俗純樸,民間藝術瑰麗,有上刀山、下火海、儺戲、鬥牛等等,是著名的苗族花鼓藝術之鄉。其花鼓舞曾到美國、加拿大、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外大中城市表演,深受國內外一致好評。
影視貢獻 由於苗王城擁有濃厚的歷史文化以及民族風俗等特點,現在成為了國家西部影視拍攝基地。到目前為止已經拍攝的影片有:
中國西部影視拍攝基地--苗王城 由趙俊凱執導、海潤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拍攝的 二十集電視連續劇《戰士》、三十集電視連續劇《
邊城漢子 》、三十二集電視連續劇《
拯救女兵司徒慧 》、由馮興華和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李安執導、金騰國際傳播有限公司攝製的30集電視連續劇《
告訴我你愛我 》、由貴州報業集團黔森影視工作室和北京世紀華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拍攝的28集大型電視連續劇《風雨梵淨山》又名《
梵淨山傳奇 》。註:《
風雨梵淨山 》是貴州第一部電視劇以銅仁地區來命名的影片,大概在2011年的5月份上影。
典籍記載 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自堯、舜,“三苗”被武力趕出中原之後,商、周時屢次用武力征伐,繼續往西遷徙,到秦漢時期,僻處在“武陵蠻”山區的大部分苗族,發展迅速。到了隋朝,經世世代代的勤奮耕作,生產力不斷發展,人口日益繁衍,臘耳山一帶的苗族已形成一支強大的群體;唐、宋時期,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憑藉勢力占“地”為王,苗王城、地甲均屬“王者之城”。到了元末,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削平大江南北群雄,建立明朝後,洪武十四年九月,就派穎川侯大將軍傅友德、左副將軍藍玉、右副將軍沐英帶領30萬步騎兵掛著“安撫”貴州的旗號,經洞庭湖,沿沅江直上直接進入鎮遠府;時思州(現岑鞏)土司、思南土司、播州(現遵義)土司即“率土歸流”,影響著各地的大小土酋也先後歸附。臘爾山西側治古(現松桃苗族自治縣長坪鄉地甲村,苗語:Des gat )土司龍答哥、答意(現松桃苗族自治縣正大鄉新寨)土司石各野亦一起歸附。明軍達到目的後,在貴陽設“指揮使”,以防“苗叛”為由,調兵遣將並向苗族地區生陣、派苛捐雜稅、徭役苗民。凡不順者,則以“苗叛”為由,進行征剿,實行鎮壓。到了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治古、答意土司龍答哥、石各野因不堪忍受衛所流官的苛虐無度和明軍的蹂躪,“聚眾出沒銅仁、平頭、翁橋等處,誘脅蠻賊石雞娘並筸子坪長官司吳畢郎作亂”,龍答哥、石各野以新寨為軍事指揮中心與明軍抗衡。
石各野、龍答哥起義後,貴州指揮使調集明軍平苗,經兩年血戰,使“石各野、龍答哥占地不到三佰里轄區。”經再次增兵“精剿”,結果“經大征雕,殘苗無幾”,苗族寡不敵眾石各野、龍答哥死於戰場。
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臘爾山“其酋吳不爾,覘官軍少,復掠清浪(現岑鞏),殺官吏”,“而吳不爾(現新寨吳氏祖先)等遁入石各野之堡新寨,結筸子坪生苗龍不登等及糾合鎮溪梢(現湖南吉首)裹順苗賊眾攻劫湖廣五寨(今湖南鳳凰)長官司民寨、白崖等處,為患滋甚”。吳不爾與筸子坪苗族龍三、白大蟲領導的武裝結合,把起義推向高潮。明宣宗於驚恐之餘,調集貴州、湖廣、四川數萬明軍增援,吳不爾起義軍又以新寨為軍事指揮中心“前後抗擊明軍十二萬之眾”。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臘爾山地區遭受特大旱災,糧食顆粒無收。百姓賴以取掘草根樹皮度日,而明軍各衛所駐軍和地方官吏,不但不以憫恤,反而橫徵暴斂,激起了苗族同胞的憤恨,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龍塘的龍許保(民間稱龍西波)、新寨的吳黑苗又在新寨稱“王”,樹起義旗(現起義旗還保存完好無損),迫使明王朝再度調集貴州、湖廣、四川號稱興師十萬明軍進行“平苗”,苗族起義軍“據城防守、潛伏林篝、晝伏夜行”,“官有千軍萬馬,我有千山萬洞”“諸葛亮有七縱七擒,我苗人有三緊三慢”,於是“破思州府,執知府李允簡等去、知事王月謙、府史孫文丙”,“據印江縣,虜知縣俆文伯”,“陷石阡府,虜推官鄧本忠,焚掠帑藏獄市、知府張邦瑞攜印逃”,攻平頭、戰黃蠟、擊銅仁、破省溪、取施溪、奪萬山、入麻陽、圍鳳凰、逼永綏等等,與明軍血戰13年之久。使明軍總督張岳被停職降薪,戴罪督征;都御史萬鏜奏摺“苗賊巢穴猩峱、所居懸崖,鳥道莫可攀躋,且竹篝叢生,彌望無際,賊從內視外則明,每以伏弩得志,我從外視則暗,雖有長技莫施”;貴州“日費千金、入不敷出、官無俸薪”。
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廷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採納湖廣參政蔡復一的獻策,撥“帑金”四萬多兩,修築了一條從銅仁滑石亭子關到湖南保靖喜雀鵲營的“邊牆”(今南長城的一部分),並在落潮井設“前營”,廖家橋設“後營”,對新寨苗王轄區的苗族進行軍事封鎖和力量瓦解,並規定“東苗(熟苗)不能西進,西苗(生苗)不能東入”“凡生苗軼入府縣城或屯堡,擒送帳下,把縛虜囚,置高竿,集健卒亂箭射殺之,復剖裂肢體,烹啖諸將士。罪輕者裁去耳鼻使去。”但是新寨轄區的苗族同胞,仍不屈服,反抗仍然不斷,長期秘密地“俘劫屯軍”和“熟苗”地區開親及經濟貿易往來,為臘爾山地區苗族反抗明朝鬥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明崇禎年間,爆發了“闖王”李自成等領導的農民起義,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克湖北荊州後,當時“湖南苗僚,盡歸於闖王”,新寨轄區的苗族同胞也積極回響,同仇敵愾。進攻沅洲、新開、盈口、懷化等地營汛,將“苗疆邊牆”(即中國南長城)推倒。
清順治入關統治中國後,國勢鼎盛。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新寨“改土歸流”,清朝廷擔心“重蹈覆轍”,於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在新寨外4公里處建正大營始設定理苗縣,以同知駐其地。同時又在其彈丸之地新寨周圍設六古營、才都(動)營、報國營、古營、高營、新營、子營、具保營、馬台營等營盤。使新寨轄區的苗族同胞“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苗民歸入版圖”後,設官治理。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十一月,軍閥周西城與李曉炎杉木坳決戰後,周軍為了掩護主力部隊安全撤退,於是兵分兩路,一路主力沿樓台經正大回銅仁;一路佯攻盤信退滿家經新寨到大興與主力軍會合,廿二日至廿六日,周軍退到新寨,見其地勢險要,便留駐一個連,嚴令據險防堵李軍追擊部隊。當大部隊離開時,由於當時兵已厭戰,許多軍人紛紛要求用一條槍換一套民服逃命。在暴利的驅使下,新寨共換得步槍20餘條,子彈600餘發。是年農曆臘月上旬,團寨大、小河和滿家一帶土匪,欲搶奪新寨槍枝,但他們又知道新寨地處三面環水的半島形平地上,寨前三面絕壁千仞,懸崖腳下的河水環繞成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便施一毒計,說去衙門寨、勾腰坡“找點”(即去搶)財喜過年,當晚黃昏,新寨有十多人前往,剛走出寨門時,即槍聲大作。村民們方知中計,於是關起寨門,與留在寨內的土匪激戰,由於新寨進出惟有一條通道,再加上當晚月黑風高,土匪為了逃命,於是放火燒屋,全寨230多幢四合頭、三合頭、兩合頭的王宮或吊角樓,除6幢倖存外,余均化為灰燼。
1949年11月12日松桃解放後,次年3月1日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1960年劈山鑿壁,引來了官舟河水,昔日幾百畝貧瘠的土地,變成了水汪汪的良田。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至今,新寨共考上大、中專3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一名、MBA碩士生一名、副縣級幹部一名、高級工程師一名)。為黨和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