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王(苗族部落領袖的尊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苗王”一般系歷史上苗族部落領袖的尊稱。所謂“王”,就是君主,是統治者。在氏族、部落中是首領。俗稱的“苗王”是苗族中的首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王
  • 簡介:歷史上苗族部落領袖的尊稱
  • 釋義:苗族部落領袖
  • 類別:氏族、部落中首領
概述,歷史,遺址,

概述

“苗王”一般系歷史上苗族部落領袖的尊稱。所謂“王”,就是君主,是統治者。在氏族、部落中是首領。俗稱的“苗王”是苗族中的首領。在歷史中,整個苗族就沒有統一的首領,也沒有普遍人神崇拜。所謂的“苗王”,具有時代性、階段性、地域性或事件性。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事件,“苗王”的稱謂、“苗王”的代表性、“苗王”的感召範圍和管轄範圍不盡相同。謂之“苗王”,可以是原始社會、農村公社的氏族首領,可以是公認、推選的“款首”、寨主、“土官”,可以是長官司、土司,可以是大寨領主、小寨長老,可以是義軍首領,也可以是傳說中的人神化身。

歷史

據《後漢書》記載,公元一世紀到三世紀,有關“五溪”地區苗族先民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掌握了木皮織績和草實染衣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但生產力水平低下,處於原始社會階段,氏族首領與苗民地位平等。
從魏、晉到隨、唐時期,苗族的原始社會已逐漸崩潰。由血緣關係組成的氏族公社逐步發展為以地域關係組成的農村公社了。之後,苗族史上有一種社會組織,南宋稱為“門款”,清代稱為“宰款合榔”、“合款”或“門款”等,集三、五個到二、三十個相鄰村寨為一“小款”,大、小“款首”由公認推舉產生。以後逐漸被封建王朝把持。是地區性的政治、經濟聯盟。

遺址

榕江縣城西臥龍崗下有一座苗王廟。廟中塑有苗王和侍者像,向為苗民尊崇。榕江苗王廟是世存僅有供奉苗族始祖的廟宇,被稱為“苗族天下獨一廟”。此廟毀於五十年代的“破四舊” ,後重建,據說原先的苗王廟規模要大的多。
銅仁松桃苗族自治縣有一座苗王城,建於明洪武初年,最早是答意苗民長官司駐地。宣德至嘉靖年間經苗王石各野、龍達哥、吳不爾、龍西波、吳黑苗等長期經營逐步成為臘爾山區南長城外圍的“王者之城”。王城占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分為東城和西城。原有城牆2000餘米,面寬四尺,底寬六尺,高九尺。有4個城門,城內有11條巷道,巷道內有11道寨,寨內吊腳樓鱗次櫛比。苗王城是他們自我保護、抗擊外力的堡壘。明嘉靖年間,苗王龍西波、吳黑曾率眾攻縣破州,活捉知縣知府,活動遍及黔湘蜀三省邊界,導致明王朝在湘黔邊界修建了一條用以隔離生苗區的“南方長城”。
松桃苗王城是湘、黔、渝邊界上至今保存較好的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建築為一體的苗疆古城。苗王城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文化史書,一座逝去的古戰場。
“苗王印”。這方在乾隆年間由清朝禮部造,頒發給苗族土司的官印在貴州凱里現身,這枚由青銅鑄造,重量達1.4公斤的印呈四方形,圓把。印的底面由滿、漢兩種文字構成,漢文為篆刻,內容是:“都坪峨異溪蠻苗長官司印”。印的兩側刻有“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字樣和頒造編號。印的背面刻的正楷漢字是:“都坪峨異溪蠻苗長官司,禮部造”。當地有關部門多年前曾將此印拓印,跟故宮內清宮檔案比對,與留存的歷史檔案完全吻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