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亭子圖

松林亭子圖

《松林亭子圖》是元代畫家倪瓚創作的絹本水墨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繪溪岸邊有松樹及雜木數株,樹下構茅亭,隔溪為起伏的山丘。坡石用披麻皴,用筆柔和秀逸。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顯落寂而內蘊激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林亭子圖
  • 規格:縱83.4厘米,橫52.9厘米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者:倪瓚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松林亭子圖
此畫寫的是江南山莊的景色,平遠為山水,較為隱約,近處為山坡,坡陀上山石橫臥。中幅畫有數棵穿天大樹,大樹下畫有一亭子,座落在遠山、近石之間。
畫面左上方有倪瓚於至正十四年(1354)的一段贈友人的題跋:“亭子長松下,幽人日暮歸。清晨重來此,沐發向陽晞。至正十四年初冬,倪瓚為長卿茂異寫松林亭子圖,並詩其上。”幅上有潘純題。
畫上亦有乾隆皇帝的鑑藏印:石渠寶笈、御書房鑑藏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等。畫面左下角有“王廷偁印”,右下角有“四佳”、“昌黎世家”兩方印。畫心之外,在裝裱的織錦上,有董其昌的題跋:“雲林松林亭子,猶是董源的派,為中年用筆意。”

創作背景

《松林亭子圖》為倪瓚54歲時所作,畫上落款時間為至正十四年(1354)初冬。在1354年前後,倪瓚的生活因元末社會動盪而發生一系列變化。“至正八年(1348)台州黃岩方國珍起義,至正十一年紅巾軍起義,十三年張士誠起兵泰州……至正十二年,元軍與紅巾軍在太湖流域大戰,無錫、蘇州等地處於戰火硝煙之中,倪瓚避兵於甫里南渚陸玄素家。”元政府的苛捐雜稅沒有因為戰爭而消減,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此時倪瓚的個人生活紛擾落寞。
《松林亭子圖》是倪瓚送給鄭長卿的,此人可能是元代詩文雅集圈中的一員,也可能是一名隱士,活動於江浙一帶,與倪瓚、鄭元祐、顧瑛等人有交往。

藝術鑑賞

構圖

該圖使用了三段式構圖,是倪瓚山水畫的特徵之一。幾棵松樹,枝幹挺拔,此幅以平遠淺波、樹木、亭子三二畫面為題材,畫面結構十分經意,畫面側重於右下方,占全圖的五分之四;下面的臥石上,所處的地形不利,卻照樣生枝著葉,體現了勢不可擋的強大生命力;松林前矮後高,其右復作數株,高下參差,表現了林木生長的勢頭。這些樹木布列石旁,使全圖氣勢生動,頗具匠心。

技法

作者用淡逸疏朗的筆墨來表現樹木、竹石、茅亭、農舍的幽境,將虛實結合,達到真實地反映了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該圖樹葉有的濃墨蘊藉,有的墨法生拙淡雅。線條輕柔,落點秀雋,墨色華滋,用這樣清潤流暢的藝術形式,方能描繪出生意盎然的藝術形象。亭子造型、線條、墨法深淺有別。

名家點評

近代北平古物陳列所鑑定委員容庚《倪瓚畫之著錄及其偽作》:“乃倪畫之工細者。”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專項責任鑑定員龐鷗:《松林亭子圖》為中年用意之作。因為繪於絹本之上,筆趣未能儘量發揮。

歷史傳承

該圖從收藏印看,應該是輾轉多人之手才進入乾隆內府的,但是進內府之前的具體流傳以及經手著錄記載並不明確。該圖著錄於《石渠寶笈》,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倪瓚(1301—1374年),字元鎮,號雲林,江蘇無錫人。倪家為江南豪富。家築“清閟閣”“雲林堂”等亭堂館閣,收藏書畫極多。倪瓚自幼飽覽經史,工詩文,善書畫,諳熟音律。性情孤高,一生不做官。40歲前,過著富裕而風雅的名士生活。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他賣田產,疏家財,棄家隱遁於太湖。後半生的20多年,他浪跡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寄居田舍、佛寺,或以舟為家,隨水漂泊;但仍勤於書畫,以寄情懷。正是這種跌宕起伏、放浪江湖的生活和他那抑鬱悲涼的心境,使他能突破前人成法,別開生面,在中國繪畫史上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倪瓚的作品,保存下來的較多,如《六君子圖》、《松林亭子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