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黃城根北街

東黃城根北街

東黃城根北街,是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西部的一條道路。東黃城根北街北起地安門東大街,南到五四大街,與東黃城根南街連線。因為是臨近北京皇城東側北段的道路而得名。明朝稱“火道半邊街”。清朝稱“東安門外北夾道”。中華民國稱“東皇城根”,後將“皇”字改成“黃”字,以示破除帝制,稱“東黃城根”。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時,改名“東黃城根北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晨光街”,後來復名“東黃城根北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黃城根北街
  • 地理位置:北京市東城區西部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占領北平(占領後不久更名為“北京”)。1940年11月29日,日軍軍官高月保、乘兼悅郎,在東黃城根行走,突遭槍擊。刺殺事件是麻景賀(又名“麻克敵”)為首的行動組乾的。麻景賀是軍統華北特工,不僅姓麻,而且臉上有麻痕。這兩位日軍軍官都是日本貴族院的成員,是日本天皇的“特使”,來華代表天皇“宣撫”華北日軍,並且轉達天皇關於擴大侵華戰爭的“御旨”。他們表面上是“中佐”,但當時日本及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權的報紙上,有時稱他們“將軍”。在此次刺殺事件中,高月保被刺身亡,乘兼悅郎生還,說出了麻景賀的面貌特徵,事件發生後,日軍在北京四處“抓麻子”,濫殺無辜,特別是臉上有麻痕的中青年男子均遭嚴刑拷打,幾乎沒人倖免。為免民眾遭塗炭,麻景賀遂主動“自首”,後來被日本人處死(另一種說法是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原來的中法大學位於東黃城根北街20號。中華民國初年,蔡元培等人發展教育。民國九年(1920年),將北京西山碧雲寺原有的法文預備學校擴充成為文理兩科,正式成立中法大學。民國十四年(1925年),將中法大學的文科遷至東黃城根北街,改為服爾德學院,民國二十年(1930年)改稱文學院,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又將孔德學校併入。原中法大學坐東朝西,大門是中式建築,院內的主要建築是一座西式三層樓。1990年,該院施工時,在禮堂的牆上發現一面長2米、寬約4米的刻石,上面刻有《總理遺囑》。如今,大門和樓房尚存,作為“原中法大學”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