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重建前為徙置屋邨,於1959年10月建成啟用,擁有全港首批第二型徙廈(第1-21座)及兩幢第四型徙廈(第22及23座)。與第一型徙廈一様,這些第二型徙廈大多數均分為兩翼,但它們除透過兩翼中間的廁樓相連外,每翼兩端也設通道通往另一翼,其樓梯亦改設在每翼兩端中間位置,因此俯瞰外觀會呈“日”字型,只有第9及11座使用單幢式設計,其樓梯設在樓宇中間突出的位置。所有第二型徙廈於1980-1988年清拆重建,23座則延至2003年清拆,而現時餘下的第22座因石屎強度只有約7MPa,遠低於標準,原本也打算在2000年代初重建,但在當時房委會動用了3000萬用來翻新該大廈,並建鋼架用來支撐大廈。第22座於2013年清拆重建。另外,本邨部分位置於興建時在飛機航道之下,樓宇高度受限制,所以本邨部分樓宇只興建了15層(住宅層數14層),部分甚至只興建了8-13層(住宅層數7-12層)。
被拆卸的第二型徙廈重建為20幢新型樓宇,第23座則是東匯邨。
2010年3月10日富東樓2002室,建築面積576方呎,成交價164.3萬元(包括補地價、下同),以呎價2852元成為全港呎價最貴公屋。同年11月,運輸及房屋局局長
鄭汝樺表示東頭(一)邨維修成本高昂,不符合經濟效益,故考慮拆卸。
重建前樓宇
樓宇名稱 | 樓宇類型 | 落成年份 |
---|
康東樓 | 舊長型 | 1981 |
裕東樓 | 單工字型 | 1982 |
耀東樓 | 1985 |
富東樓 | 雙工字型 |
泰東樓 |
欣東樓 | 相連長型第一款 | 1988 |
逸東樓 |
盈東樓 |
盛東樓 |
茂東樓 |
偉東樓 | 1990 |
榮東樓 |
柏東樓 |
彩東樓 | 1992 |
興東樓 | 相連長型第三款 |
祥東樓 |
安東樓 |
旺東樓 | 1987 |
振東樓 | Y4型 | 1991 |
貴東樓 |
重建前的顯示
樓宇名稱 | 樓宇類型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
第2座 | | | |
第3座 |
第4座 |
第5座 |
第6座 |
第7座 |
第8座 |
第9座 | 1961 | 1982 |
第10座 |
第11座 |
第12座 |
第13座 | 1964 | 1984 |
第14座 | 1987 |
第15座 |
第16座 |
第17座 | 1988 |
第18座 |
第19座 | 1986 |
第20座 |
第21座 | 1963 |
第22座 | 第四型 | 1967 | 2013 |
第23座 | 1965 | 2003 |
未來發展
東頭邨重建第九期,現址為東匯邨
2008年1月15日,
香港房屋委員會表示,經過全面勘察及評估成果效益後,認為第22座在結構上雖然安全,但必須耗資4,600萬港元(以當時造價計)進行維修,才可繼續使用15年,並會對受影響居民構成滋擾,故此在2010年決定於2013年清拆第22座,居住於22座的住戶,將獲遷徙至於2012年落成的東匯邨,以及
黃大仙區內其他公屋,現時該座空置的單位已不再出租。至於與第22座相連的獻主會溥仁國小則會保留。房委會將與
教育局及校方成立聯合小組,確保在工程進行期間,學校環境安全及減少工程對學校造成的滋擾。[1]
東匯邨興建兩幢101至112米高的公屋樓宇,第一幢高35至38層,第二幢則高29至34層,共提供1,333個住宅單位,單位面積由14至39平方米。為確保
獅子山的山脊不被遮擋,更特別採用拾級而下的設計。兩幢公屋樓宇的鄰翼亦會留空地下部分空間,形成約高6米,闊7米樓層的空間,增加空氣對流及日照。
所屬區域
東頭邨位於
黃大仙區的東頭(H08)和東美(H09)選區。然而,不少人誤以為東頭邨屬於
九龍城區(甚至連東頭邨的居民在填寫自己的
地址時,會寫“
九龍城東頭邨”),相信是因為東頭邨鄰近
九龍寨城公園。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寨城公園相隔了一條東正道,這條路正是黃大仙區與九龍城區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