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樹熊猴

東非樹熊猴

東非樹熊猴(學名:Perodicticus ibeanus):是靈長目、懶猴科、樹熊猴屬物種。體長約為35厘米,體重為1-1.2千克,尾長平均為5厘米,僅為間蜂猴的一半。眼睛大,夜視能力強。皮毛較厚,毛髮捲曲,灰褐色,後側為黑色絨毛。手和腳深棕色。它們行蹤隱秘,行動遲緩。長有宜於抓握的手,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對,可以握緊各種不同形狀的樹枝。

生境為海拔600-2300米。生活在非洲熱帶森林裡,棲息於低地和山地濕潤森林、沼澤森林和其他低地森林類型的所有地層。夜出晝伏。樹棲。主要以昆蟲和野果為食,有時也吃鳥卵。分布於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肯亞、盧安達和烏干達。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物種學史

2001之前中東非樹熊猴是作為樹熊猴的亞種(Perodicticus potto ssp. ibeanus Thomas, 1910)存在。2008至2013年重新評估樹熊猴,基於新的形態和分子信息的物種研究,東非樹熊猴被視為獨立物種。2017年認定東非樹熊猴包括兩個亞種:東非樹熊猴指名亞種(Perodicticus ibeanus ibeanus)和東非樹熊猴肯亞山亞種(Perodicticus ibeanus stockleyi)。

形態特徵

東非樹熊猴體長約為35厘米,體重為1-1.2千克,尾長平均為5厘米,僅為間蜂猴的一半。眼睛大,夜視能力強。皮毛較厚,毛髮捲曲,灰褐色,後側為黑色絨毛。手和腳深棕色。它們行蹤隱秘,行動遲緩。長有宜於抓握的手,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對,可以握緊各種不同形狀的樹枝。樹熊猴不能逃跑,頸部至肩胛骨的脊椎骨上長有突出的刺,做防禦用。遇到攻擊時,它便弓起身體,使敵人只能咬它的肩部,而其長而尖的骨頭這時便突出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身體會散發類似咖喱的刺鼻氣味,用於標示領域。與同屬的其他物種相比,東非樹熊猴的牙齒較小。

棲息環境

生境為海拔600-2300米。生活在非洲熱帶森林裡,棲息於低地和山地濕潤森林、沼澤森林和其他低地森林類型的所有地層。在肯亞西部的次生林附近的花園和針葉林中的密度較低。該物種最常見於森林邊緣、淹沒的原始森林、次生森林和沒岸森林。在其地理範圍內,年平均降雨量為60-230厘米。

生活習性

該物種是夜行動物,夜出晝伏。樹棲。在樹上爬行時像走鋼絲一樣小心而緩慢,在所有森林地層中覓食,但更喜歡冠層。雜食性,主要吃成熟的水果、樹膠、花蜜和無脊椎動物,但也吃苔蘚,青蛙和鳥蛋。

分布範圍

分布於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肯亞、盧安達和烏干達。
東非樹熊猴
東非樹熊猴分布圖

亞種分化

中東非樹熊猴(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東非樹熊猴指名亞種
Perodicticus ibeanus ibeanus
Thomas, 1910
2
東非樹熊猴肯亞山亞種
Perodicticus ibeanus stockleyi
Butynski and De Jong, 2007
指名亞種(Perodicticus ibeanus ibeanus)分布在烏班吉河的東部和南部,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河的北部和東部,向東至盧拉拉巴河的東部,然後西北至蒲隆地、盧安達、烏干達和肯亞西南部(卡卡梅加森林,楠迪森林和周圍的森林)。分布區域在600-2,300 m asl(Butynski and de Jong 2007)。
肯亞山亞種(Perodicticus ibeanus stockleyi)僅從1938年在肯亞中部肯亞山採集的一個標本中得知分布(Butynski and de Jong 2007)。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 ver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種群現狀

廣泛分布於次生和原始森林以及人類居住附近的種植林中。主要威脅是生境喪失。這些原因可能沒有造成大的分布範圍內數量下降的重大威脅。但是,由於砍伐和集約化農業造成的棲息地流失與當地人口的快速增長有關,而當地物種數量的迅速減少在許多地理區域內都在發生。在剛果(金)北部,人們以少量的陶器交易寵物和身體部位,以適應各種當地的醫學和巫術(Svensson et al.2016)。該物種很容易被火把光發現,因此很容易被獵人找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