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正街(東關正街(西安市東關正街))

東關正街

東關正街(西安市東關正街)一般指本詞條

陝西省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漢江上游,是一座建城史千年以上的古城,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關正街
  • 位於:陝西省西南部
  • 性質:古城
  • 全長:約2km
歷史沿革,現狀發展,建築特點,存在問題,機遇發展,

歷史沿革

東關正街位於漢中老城東門外,是清代中葉以來依靠漢江水運逐漸發展起來的以商業、手工加工和家居為主的街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已成為漢中,乃至陝南之最大、最繁華的商業區,其影響與輻射力達毗鄰的川、鄂、甘省區。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後,隨公路交通發展,城市中心區西移,其商業地位減退,街區隨之冷落衰敗。
東關正街街道西起東門橋,是東大街的延伸,東至小關子,全長約2km,包括依附街道而發展起來的商鋪和民居,形成漢中一個很大的綜合舊城區(約30公頃),目前是市內唯一現存規模最大,集中體現清末民初這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區。

現狀發展

一方面東關正街對構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城市中心西移,新區規模的擴大,該區內舊屋年久失修,功能不全,環境惡化,居民不斷外遷新區,更加破敗不堪,已成了市內有名的“貧民窟”。
一方面“急需更新改造”的呼聲日高;另一方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桂冠又使得規劃者和建設者面對歷史街區保護和改造建設的矛盾衝突,左右為難,小心謹慎,舉棋不定。一方面政府財力有限,保護資金杯水車薪,心有餘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受利益驅動,難以扼制的無序改造與房地產開發熱所導致的建設性破壞日趨嚴重,令人心痛不已!
面對這種局面,做不出好的規劃,解不開歷史街區保護與建設矛盾的鎖扣,漢中“最後的東關”將會在“惡性循環”中消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桂冠也將會被我們自己革去。

建築特點

街巷(道路) 由於東關正街是在人(畜)力交通工具和步行交通為主、建築以土(磚)木結構為主的年代逐步形成的商業街,街巷尺度都比較小,與道路兩側的一、二層店鋪房舍協調一致,給人以親切宜人、狹長幽遠的感受。儘管一些沿街店鋪多次經過翻改,許多已面目全非,但其平面布局及其建築結構形式基本上仍保持著原有的整體風貌(風格)。
【建築類】
(1)戶為單位
沿街面寬窄,最窄的不足5米,進深長,最深長達50餘米,形成多進院落:一進多為商用、會客之公共活動空間,二、三進為居家私有空間。(詳見《古城遺韻》第11頁東關正街7號,第12頁東關正街41號照片)
(2)前店後坊(居)、下店上居
一般沿街為經商門店,其後院為作坊或居住房;凡二層者,下層為經營門店,上層為居室。
(3)圍合天井
沿進深方向兩側布置的廂房,由橫向過廳、正房分割成多進院落,屋頂相連,並圍合成“院落天井”和二層平面“迴廊”(詳見《古城遺韻》第11頁東關正街7號、第12頁東正街41號照片)。
(4)風火牆
風火牆是高出(瓦)屋面的防火分隔牆,以防鄰戶起火, 禍及自家,呈階梯狀。(詳見《古城遺韻》第21東關正街街房風火牆照片)
東關正街區域的建築除部分1980年代後新建的少量磚混結構房屋之外,大量建築仍為磚木結構的一~二層青磚瓦房,建築密度極高(50%—60%)。
【文物古蹟 】
東關正街西段北側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淨明寺(遺址),主體結構基本保持,寺內東塔、門樓、照壁及部分建築(改作他用)仍存。

存在問題

(1)房屋破敗,急待修繕、改造
位於街區(約20Ha範圍)內房屋總面積約 平方米(其中直管公房約 平方米),由於建築材料主要是磚、瓦、土坯、木材,強度低、耐久性差、年代久遠,多數木構件(梁、柱、樓板)腐蝕嚴重,屋面滲漏又導致磚、土質牆體受浸蝕,出現局部 坍塌,芨芨可危,每至夏雨季節更為甚之,當地居民要求拆遷改造的呼聲日高。
(2)市政及公共設施功能不全,陳舊老化
·交通:區內道路布局與區域環境嚴重不適。東關正街東西向長達近2KM,寬僅6—8米,無南北向道路分割,人車混流,擁擠不堪。
·給排水:多數深宅大院為多戶集中取水,無排水設施,雨、污水僅靠院落中窯井滲水,暴雨季節水患時生。
·電力:線路布設混亂,陳舊老化,超負荷嚴重,曾發生多起電線火災事故。
·無公共活動空間
由於建築密度過大,無綠地、廣場或其他開敞公共活動空間。
(3)文保單位保護不落實
淨明寺內現存(宗教)建築被其他單位長期占用,寺區範圍內用地不斷被侵食,周圍環境不斷惡化。

機遇發展

目前街區改造已經列入檔案,即將開始東關正街歷史風貌街區的改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